AI修复照片,细节能清晰到什么程度?修复后的画面,真的像科幻电影吗?
AI修复历史影像是否越修越离谱?第一张照片如何被AI‘整活’?
19世纪初的法国乡村,一个叫尼埃普斯的发明家正用沥青和锡板记录世界。他把感光材料涂在金属板上,连续曝光几天后,终于捕捉到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影像——《勒格哈的窗外景色》。这张照片的诞生方式看似像是化学实验,却成为摄影史上的里程碑。如今,这项跨越两个世纪的影像,意外成了AI技术的‘试验田’。当GPT-4o、Flux等生成式AI工具参与修复,这场历史影像的‘整活’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扑朔迷离。
AI修复技术让这张老照片意外成为‘整活素材’。Reddit网友用AI工具复原照片后,画面瞬间穿越成科幻片。帝国战舰降落在尼埃普斯家中,霓虹迷雾弥漫的高楼林立,中心人物身披斗篷站在高台之上,与19世纪法国乡村风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网友将画面处理成历史遗址,红瓦屋顶只剩零星痕迹,仿佛被风雨掏空。这些AI生成的版本虽然视觉冲击力强,但与原始影像的建筑结构相差甚远。
AI修复技术在图像处理领域已发展多年,但生成式AI的普及让修复速度大幅提升。当前主流技术基于扩散模型,通过加入高斯噪声‘破坏’图像结构,再逐步‘复原’生成无损图像。这种技术能保持画面风格统一,但部分模型如SPIRE会通过提示词锁定修复方向,ControlNet模块则确保修图边界感。不过,AI在修复过程中仍会出现偏差,比如《勒格哈的窗外景色》中央的三角形亮斑,被AI误判为建筑结构,导致整体画面失真。
尼埃普斯的拍摄方式决定了影像的原始形态。他用沥青混合薰衣草油涂在锡板上,连续曝光几天,阳光最强的部分在板上留下痕迹。这种一次成像方式让照片天生倒置,需要手动翻转才能正立。1999年法国摄影学院Spéos团队通过实地考证,还原了尼埃普斯实验室的原貌,发现窗户在19世纪末被左移70厘米。这些细节让AI修复成果与历史真实产生偏差,也暴露出AI对19世纪摄影技术理解的局限。
AI幻觉正在吞噬真实影像。从古画修复到黑白照片还原,生成式AI的普及让修图变得更快更广泛。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实验显示,GPT-4o生成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强,但像素级对比却低于原图。这种‘更假’的修复效果在《勒格哈的窗外景色》中尤为明显,AI将画面处理成合理复原图,让观众误以为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AI修图的争议在于其真实性。当AI基于文本或模糊图像构造全新画面,就可能形成重构甚至伪造。去年Facebook上流传的黑白老照片,配文称是亨利·福特1896年的照片,但人物长相、车辆设计均不符,AI生成的车还有方向盘和穿模的手,堪称‘幻觉’教科书。这种现象提醒我们,AI修复技术虽提升效率,但也可能模糊历史真实性。
生成式AI的泛滥让人们对历史影像产生依赖。当一张看起来合理的照片配上权威文案,被数万人转发点赞后,人们往往不质疑其真实性。哲学家鲍德里亚提出的‘拟像’理论指出,拟像会吞噬现实。如今,AI制造的图像、广告、媒体不断传播看似真实的内容,让人逐渐失去对现实的判断力。当我们提起世界第一张照片,引用的可能是AI生成的‘高仿’作品,而原始影像可能仍存于博物馆。
AI技术为历史影像带来新视角,但也带来了真实性挑战。从尼埃普斯的锡板到AI的数字修复,这场跨越两百年的影像对话,提醒我们既要欣赏技术进步,也要保持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下一次看到百年前的人文瞬间,不妨先问一句:这张照片,是历史的真实,还是AI的‘高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