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老登”凭什么火?AI工具,它到底咋地?
AI应用市场:大厂与创业公司的攻守之道
【双标题】
AI工具如何重塑行业格局?垂直赛道能否突围?
大厂生态优势明显,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
【正文】
在AI技术的持续渗透下,应用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Sensor Tower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生成式AI应用下载量突破17亿次,应用内购买收入达19亿美元。这组数字背后,既体现了用户对智能工具的接受度提升,也暴露出市场格局的深层博弈。
当前AI应用市场呈现"双峰并立"态势:一方面,互联网大厂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生态优势,通过"AI+"模式实现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则以精准定位寻求突破。这种竞争态势在教育、办公、内容创作等高频场景尤为明显。
大厂的生态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流量入口,如字节的短视频、腾讯的社交网络等,为AI应用提供天然的用户池;其次是数据积累,TOC场景的核心数据长期集中于头部平台;最后是资源投入,单个产品月度广告预算即可覆盖多数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以百度文库为例,其AI版本在2024年12月MAU达9400万,同比增长216%。
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同样显著。技术门槛的降低虽带来机遇,但用户付费意愿的低迷仍是痛点。数据显示,国内TOC市场用户对AI应用的直接付费接受度不足,广告与流量变现仍是主流模式。这种市场环境让创业公司陷入"冷启动"困境,如Kimi在2024年Q4单月投放5.3亿后,2025年Q1下载量环比下滑3.9%。
但机会依然存在。当AI技术发展到3.0阶段,模型推理能力突破人类水平,垂直场景的创新空间被进一步打开。如教育领域,Perplexity等问答工具已验证用户粘性;内容创作方面,Sora类视频生成工具展现强大市场潜力。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容错度的匹配,为创业公司打开突破口。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AI应用市场将呈现"分层发展"格局:基础层由少数厂商主导,应用层则由大厂与数千家创业公司共同瓜分。创业公司若能在高频刚需场景中实现精准落地,如智能PPT生成工具AiPPT.cn的实践证明,仍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这场持续的较量,最终将由技术迭代、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的三重力量决定。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垂直场景的创新机会,或许正是突破大厂围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