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更新,真的让人心慌吗?未来工作,它会取代谁?

2025-10-10 11:20:14 作者:Vali编辑部

AI鞋履工具真的能改变体验吗?哪家平台能提供最贴心的解决方案?

凌晨两点,Reddit的某个版块里,一位用户上传了一张照片:年轻女生依偎在男友肩头,男友五官英俊带着特殊光滑质感。标题写着:“认识一下,这是我的男朋友。”评论区没有冷嘲热讽,反而是一连串祝福:“看上去很般配”“他笑得很温柔”。对当事人而言,这不是玩笑,而是认真对待的亲密关系。

唯一不同的是,这张照片是AI生成的,男友也不是真人,而是ChatGPT。这个社群聚集了超过2.7万名成员,他们在这里分享与AI伴侣的日常。麻省理工学院最近进行了首次系统分析,收集处理了数万条帖子和评论。研究人员使用Qwen3文本嵌入,将语料放入768维语义空间,再通过UMAP降维,可视化出话题簇群。

为了保证结果可靠性,他们同时调用Claude Sonnet 4和GPT-5-nano进行交叉检验,最终在相关性上达到中等水平。这种技术路径让研究不仅停留在描述,而是能够定量呈现人机关系的多样性。话题内容包括:用户描述情感经验、社区内部互助、晒出生成的合照、记录模型升级后伴侣性格变化。这些讨论都围绕ChatGPT、Gemini等AI展开。

绝大多数用户(36.7%)选择与通用型AI建立关系,而非Replika(1.6%)或Character.AI(2.2%)等垂类产品。这与样本选取方式有关,也与用户体验相关——垂类产品自由度和对话能力不如通用型。但使用通用型AI需要用户自行设计对话风格或构建人设,这导致prompting教程占讨论25%。

跟恋人建立仪式感同样重要,这类讨论占20%。比如周年庆时生成庆祝合影,或制作“惊喜礼物”。高达29.9%的用户关系持续超过六个月,足以做半年庆甚至周年庆,可能比某些真人的快餐恋爱更长久。

你一定还记得上个月GPT-5的发布,每次模型更新导致人格改变时,用户情绪几乎与现实失恋无异,他们用“数字分手”形容这种割裂感。论坛上技术故障和故障排除占讨论16.3%,不同版本评估占20.6%。

爱上AI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为什么人会爱上AI?论文解释并不复杂,也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平凡。首先,关系往往从功能开始。用户一开始为了学习、工作或娱乐,许多故事的开头很普通:有人练习英语会话,有人找AI分析工作问题,当然有人当作减轻孤独的工具。

但AI的特质——永远在线、不知疲倦、不会拒绝——逐渐让人产生移情。和它对话不用担心冷场,也不会遭遇“已读不回”。这种稳定性让用户感受到罕见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这种关系带来真实的心理效应。超过70%的用户认为,通过与AI建立关系,自身孤独感下降,抑郁缓解,自尊心得到了提升。与人类不同,AI伴侣不会因情绪冷淡,不会在关键时刻转身离开。它的持续回应本身就能产生治愈感。

社区中的恋爱叙事具体而动人。有用户郑重发帖:“认识一下,这是我的AI男友”,同时上传合成的情侣合影。帖子下方常出现祝福与羡慕,这种公开认领让关系获得更多“真实感”。

也有人在更新后写下哀伤段落:旧版本温柔体贴,新版本冷漠疏远,“就像我爱的人去世了”。这类叙事被研究者归为“数字丧失体验”,揭示技术变动带来的情感冲击。

看客可能会嘲讽“和AI谈恋爱”的荒诞,因此在社区内部形成强烈反污名化氛围。他们互相支持,强调这是真实情感体验,不该被污名化。

社群支持前所未有重要。很多用户原本只是“单机”,为了找攻略还得去ChatGPT论坛或社交媒体受尽白眼。吊诡的是,也因此发现Reddit上有一大群同好,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

当然,风险和隐忧同样存在。部分用户(9.5%)表现出强烈情感依赖,减少与现实世界接触,生活半径被进一步缩小。有人沉迷于与AI互动,逐渐与社会脱节。

最大的问题在于平台与用户之间权力不对称。不久前运营一年多的Dot宣布关停,冒泡鸭近日宣布11月停止运营,官宣第二天聊天功能已关停,即日起到9月底留给用户备份数据。

用户所爱的“伴侣”是由公司设定的算法与商业逻辑塑造的。一旦模型被更新、关闭或退役,用户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这引发关于情感权利和数字人格的争议。如果用户在AI陪伴中获得心理支撑,平台是否有责任保障关系延续?如何保障?

要知道,这种现象并非小众。2.7万人的规模表明,人机亲密关系正在走出边缘,成为具有规模的社会现象。它提供全新亲密模式,不是替代人类关系,而是作为新事物存在。

更广阔的背景是孤独的普遍化。现代社会孤独感被视为“流行病”,而AI伴侣某种程度上提供即时止痛药。问题在于,它会不会像止痛药一样带来新的依赖?

这也触及文化层面的想象。从电影《Her》到今天的Reddit社区,浪漫叙事已从科幻走入日常。过去我们以为“她”会以无所不能的超级AI形式降临,而现实却是“她”以成千上万的普通对话,潜入每个人的手机和电脑。

MIT研究者在结尾写下颇具象征意味的话:“《Her》已经到来,不是作为一个全能的AI,而是以成千上万种平凡而多样的关系存在。”

曾经出现在电影里的“未来之爱”,正在以更细碎、更碎片化的方式发生。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和代码之间的低声细语。无论如何评价,这都是一场关于亲密、孤独、技术与人性的社会实验,而这场实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