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如何驱动内容创作?谁是这场技术竞赛中的领军者?
这篇长文围绕AI在音乐、内容创作、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了技术与人类创造力的互动关系,以下是核心观点的提炼与分析:
---
### **一、AI音乐创作的版权与创意归属**
1. **用户创意即版权**
- AI生成音乐的版权归属取决于用户是否参与创作。若用户提供prompt、创意或图片,其作品享有版权(如音潮平台)。
- 国内平台(如音潮)与海外Suno类似,强调“用户创意,用户所有”,通过代发行和命名权(如“B612”风格)激励创作者。
2. **版权纠纷的预防**
- 投资方(如璞跃)关注团队在训练数据选择上的合规性,倾向使用所有权清晰或合成数据。
- 区块链技术被用于内容溯源,减少版权纠纷,助力商业化路径。
---
### **二、AI与人类创造力的互补关系**
1. **AI是执行者,人类是创意核心**
- AI可高效生成内容,但缺乏人类的非线性思维和情感表达(如姜涛所言,人类创造的“脑洞空间”是AI无法替代的)。
- 马子涵认为AI应充当“执行导演”,由人类总导演把控审美与价值观,如张艺谋导演的风格。
2. **AI辅助创作的案例**
- 快手可灵AI生成的文旅短剧(如大熊猫拉二胡、藏羚羊弹古筝)成功引发4亿用户关注,证明AI可提升内容传播效率。
- 短剧成为文化输出载体,AI生成内容助力中国故事走向海外。
---
### **三、AI对内容创作生态的影响**
1. **从专业壁垒到全民创作**
- AI降低了创作门槛,普通人可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但创意人才的价值凸显(如马子涵强调“有想法的人才”)。
- 传统专业设备与内容制作被AI工具取代,形成“内容民主化”趋势。
2. **真实性的平衡**
- 快手以“真实”文化著称,AI生成内容虽丰富生态,但不会取代真实直播与视频(如蔡雄山所言,AI是“生态繁荣”的补充)。
---
### **四、教育中的AI共生原则**
1. **教育理念:放空心态,与AI共生**
- 姜涛提出“让小孩忘掉对AI的理解,以空杯心态重新学习,学会与AI对话”。
- 赵晨建议围绕儿童兴趣,用AI工具辅助其在兴趣领域深入探索与创作。
- 马子涵强调“AI是伙伴与员工,人类仍需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2. **《周易》启发:文化传承与AI融合**
- 蔡雄山引用《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提出AI应成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类。
---
###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
1. **全球化竞争力**
- 中国AI项目在内容生产、模型服务(如MaaS)等领域展现全球竞争力,华人团队在北美市场融资活跃。
- 投资方更关注团队的合规布局与商业化能力。
2. **短期挑战**
- 海外融资主体倾向境外注册,国内团队需平衡研发与融资策略。
---
### **总结:AI时代的“创意归人,执行交给AI”**
文章核心观点可概括为:**AI是工具,人类是核心。**
- **版权与创意归属**:用户主导,AI辅助。
- **内容创作**:AI提升效率,人类把控价值。
- **教育与文化**:AI赋能,但需保留人类独特性。
- **未来方向**:人机共生,共创新生态。
这一模式既释放了技术潜力,也保留了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地位,为AI时代的文化、经济与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