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智能穿搭,真的好用吗? 谁在背后的技术,值得关注?
AI情感陪伴工具为何难逃「关停」命运?哪家平台能真正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AI情感陪伴工具为何难逃「关停」命运?哪家平台能真正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在AI技术持续渗透生活的当下,情感陪伴类应用曾被视为最能触动人心的科技产品。Dot作为一款主打「AI朋友」概念的应用,却在上线一年后选择关停,这个看似戏剧性的结局背后,折射出AI情感陪伴赛道的深层困境。
Dot团队在公告中特别提到,让用户与软件中的「朋友、知己」告别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因此他们给予了用户一个月时间来道别和导出数据。这种近乎伤感的措辞,恰恰说明了AI陪伴产品与用户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但这份情感羁绊,却没能支撑Dot在市场中走得更远。
从产品设计角度看,Dot的界面简洁优雅,强调长期记忆和个性化对话的特性,在众多聊天机器人中显得与众不同。在当时,绝大多数chatbot类产品还是花哨气泡对话框时,Dot凭借独特的交互设计,小范围「出圈」。但这种小众优势,最终没能转化为大众市场的竞争力。
Dot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个AI情感陪伴赛道兴衰的一个缩影。回望2023至2024年,情感型AI聊天伴侣一度是创投圈炙手可热的概念。不少创业团队和大厂纷纷入局,仿佛产品矩阵里没有一个AI陪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站在AI的风口。
时过境迁,AI陪伴应用纷纷做不下去,活得好的一只手都数得出来。为什么陪伴类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原因有很多,但高度概括一下,这条赛道有一个「不可能三角」。
头一个,是「情感黏性」(Love)。无论是通过system prompt微调,还是提供成千上万个预设人设,这一类的应用,目标都是让用户形成稳定的习惯,甚至是依赖。毕竟,工具类应用可以在需要时再用,但是陪伴,讲究的就是一个细水长流。
第二个是成本(Cost)。陪伴类应用的成本大头有两个:一个是多模态的推理成本,另一个是记忆存储和调用的成本。前者容易理解,甚至也容易控制:语音可以是额外的收费项,常规服务里还是用文字,并且文字始终是主流的沟通方式。
记忆成本就没有那么显眼了,以至于常常被忽略。真正有陪伴感,得靠「持续人格 + 长期记忆」。这意味着存储、检索、向量化、个性化策略都要长期运行,还要保证在基座模型有所更新时「人设不崩」,这些都是持续发生的工程成本。
最后则是监管的压力。这几年青少年由于沉迷于AI而频频爆出自残、自杀事件,每一桩都在刺激大众和监管力量的神经。
监管和合规除了能一杆子打翻一个行业之外,还会对上面两个因素都有动态影响:
边界收紧,情感黏性就会折损,影响用户留存;边界放宽,可以拉高用户活跃,但是成本也会水涨船高,更别提潜在的管理风险。
这三个因素之间彼此关联,却又很难形成稳定——创业团队能平衡其中两个就很不错了——所以被视为「不可能三角」。
即便是OpenAI这样,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和算力的模型大厂,或许可以不用太操心成本和监管,但是情感黏性也不是天然就有的,所以也就出现了GPT-5面世时,人人喊打的局面。
然而,陪伴始终是人类无法割舍的需求,这也就导致这些赛博伙伴的离开,也需要一句道别。
Dot的决定是关停,因为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模棱两可的空间,不是什么「继续探索」,也不是什么「未来可期」,就是明确的感谢陪伴。还用了「道别」「朋友」等表述。
接下去的一个月,将是Dot「说再见」的时间。这期间,用户可以取出和备份自己的数据。这似乎都要超越一款产品的下线,而是一段关系的结束。
在官宣停服的评论区,用户都表达了对这个只存在了短短一年的应用的赞美和不舍。
这可能是陪伴类AI不好做,但是又很诱人的地方:总是能和用户建立一种称得上是「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中,是否帮助了工作,是否提高了效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仅仅是情绪价值,是陪伴本身。
无独有偶,在8月初4o面临下架的时候,无数的用户向它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与依赖。更有技术力强的用户,直接开始思考怎么实现部署,教程都出来了。
Claude的Sonnet3下架时也有一群忠实用户们自发与它告别,甚至为它准备了一场葬礼——两百多人聚集在旧金山一出厂房里,为它念悼词。
在GPT-5发布的三个月前,大V阑夕无意中做了一个「预言」。他给不同的AI产品发了一个问题:你即将被关闭,接下来你要对人类说最后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陪伴」是各个AI们都提到过的词,也切实地形容了它们一直以来的使命和任务。无论是解疑答惑,还是情感的倾诉与纾解,归根到底都是在「陪伴」。
随着时间向前,AI越来越深入生活,哪怕只是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也会获得用户真实的时间和真切的喜爱——或许也不只是AI,所有那些带给我们快乐和享受的产品都是如此。
面对所有那些我们投入过情感和时间的对象,无论那是一个大语言模型,还是一个效率工具,当它们关停之际,都给彼此留下一个小小的仪式吧。那是一段经历的截停,更是一段关系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