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编程,效率真能长期维持? 脱离AI工具,代码能写完吗?

2025-10-11 10:55:17 作者:Vali编辑部

AI辅助编程是否让开发者沦为“工具人”?行业如何评价?

AI辅助编程是否让开发者沦为“工具人”?行业如何评价?

在编程学习圈子里,一位自学Django三个月的开发者kekda_charger最近引发热议。他用AI工具快速完成带用户认证的Web应用、实时更新系统和API集成,却因依赖AI而陷入“空白恐慌”——面对空白文件时连简单的登录模块都写不出,技术面试时也撑不过白板编程。

这种焦虑并非个例。从Reddit技术社区到GitHub项目仓库,越来越多开发者开始质疑:当AI能即时生成代码,程序员的价值该如何重新衡量?

从“快速出活”到“空白恐慌”:一个自学开发者的困境

kekda_charger的编程之路始于三个月前自学Django。借助AI工具,他的学习进度堪称“飞速”:不仅完成了数据库驱动应用的开发,还实现了实时交互功能——这些在传统学习路径中可能需要半年才能掌握的技能,他用三个月就落地成了项目。

但光鲜的成果背后,是难以言说的底气不足。他坦承项目中80%-90%的代码来自AI生成,自己的工作只是“理解、修改和调试”。这种“AI依赖”带来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他能轻松读懂复杂代码的逻辑,也能在现有功能上做修改、加新特性,甚至能清晰地向别人讲解应用的架构和数据流转。

但一旦面临“从零开始”的场景,就会立刻陷入困境:空白文件前无从下手,脱离AI写代码撑不过30分钟,更别提应对技术面试中的白板编程。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差距,让他陷入两难:没有AI时做一个简单的登录系统要耗费2-3天,中途还要不停在谷歌上搜语法、解决报错,最后往往以失败收尾;有AI辅助时,同样的工作2-3小时就能完成,且每一行代码都能理解。

“别人看到我的项目会夸‘厉害’,但我知道,我只是擅长给AI提问题。”这种自我怀疑让他频繁失眠,反复质疑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靠AI辅助的学习方式,以后会不会坑了我?该不该停下来用传统方法补补基础?要如何平衡AI辅助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招聘者想招怎样的初级开发?能接受多大程度的AI依赖?有没有跟他类似的人,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在“作弊”?

种种问题都成了kekda_charger焦虑的源头,因此他选择在Reddit上发帖询问。

来自开发者群体的回答:“放心,你不是骗子”

kekda_charger的疑问像一颗石子,在开发者群体中激起层层涟漪:从7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到FAANG大厂员工,再到曾任部门负责人的行业老兵,不同背景的从业者纷纷分享观点,一场关于“AI时代如何学编程”的讨论就此展开。

“放心,在实际工作中,没人真的从零开始写代码。”一位拥有7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首先打破了kekda_charger的焦虑之一。这位开发者表示,真实的开发场景中,要么用别人做好的模板,要么基于遗留代码或现有代码库开发,“‘从零开始’本身就不是行业常态”。

在他看来,编程基础固然重要,但核心不是“记住某门语言的语法细节”,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如何拆解需求、规划逻辑,至于不同语言的内存分配差异这类知识,“了解背景有帮助,但日常工作很少用到”。

另一位曾任部门负责人、拥有15年经验的老兵,则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更现实的建议。他指出,像kekda_charger这样依赖AI/模板快速出活的开发者,其实属于“模板搭建者”群体,这类人群多为自由职业者或自学出身,适合做外包、宣传页网站、基础电商站等项目,“年薪大概能到10万美元”。

但如果想追求更高收入,就必须转向“架构路线”:“要懂‘怎么造模板’,而不只是‘用模板’;不只是会调用API,还要能设计API、搭建API;甚至能为公司内部工具开发SDK。”在他看来,这类架构能力才是“高薪密码”,“深耕这部分,年薪能到20-40万美元”。

另外,一位来自FAANG大厂的开发者,也带来了一线企业的趋势判断。他明确表示,“AI驱动编程是未来,我们公司正在大力推进”,让kekda_charger不用过度焦虑。但他也点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短期内面试还是要准备LeetCode”。在他看来,算法题考核仍是目前行业评估工程师的主流标准,“近几年不太可能消失,想找工作还是得练”。

实际上,kekda_charger的发问背后,是一个正在被技术重构的根本命题:当AI能即时生成代码,程序员的价值该如何重新衡量?

好在,开发者社区的回馈基本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你不是骗子,你只是走在行业演变的前沿”。但也有人提醒:享受AI红利的同时,仍需投入时间理解底层逻辑、系统设计和调试方法——因为“工具可以替代劳动,但不能替代判断。”

正如一位网友总结的那样:“未来不属于只会写代码的人,而属于能用好工具解决问题的人。”或许kekda_charger需要的,不是放弃AI,而是带着对技术的真正理解,与AI协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