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爆雷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微软损失惨重,谁来承担责任?

2025-10-12 08:05:20 作者:Vali编辑部

AI工具真能颠覆行业?哪家平台才是靠谱选择?
AI工具到底有没有价值?哪家平台能真正带来改变?

当Builder.ai以AI技术为名吸引数亿美元投资时,它的「人工智能」背后却藏着人工操控的真相。这家曾估值超15亿美元的公司,最终因财务造假申请破产,价值归零。这不仅是技术的失败,更是整个AI行业泡沫化的缩影。

从硅谷的狂热到资本的狂欢,AI浪潮席卷全球。2025年一季度,美国风投对AI公司的季度投资额达65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33%,比ChatGPT发布前增长550%。科技巨头们将AI包装成「人类的救星」,宣称它将取代老板、员工、老师甚至心理治疗师。这种近乎疯狂的紧迫感,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但现实往往比宣传更残酷。Builder.ai的「人工智能」实为人工操控,其核心产品Natasha号称能像点披萨一样快速创建网站和应用,却依赖700名印度程序员手动完成。这种「AI洗白」手法,让不少投资人陷入困境。微软、软银等巨头的投资,最终化为泡影。

AI热潮背后,是资本对技术概念的过度追捧。当「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成为标配词汇,真正的技术实力反而被忽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Builder.ai曾展示其「人工智能程序经理」Natasha,但实际操作中,它只是将复杂流程简化为人工重复。这种包装让AI概念成为投资诱饵。

在行业会议中,Builder.ai的宣传无处不在。他们花费4200万美元用于品牌推广,占收入的80%。CEO Sachin Dev Dugga自称「首席巫师」,用华丽辞藻掩盖真实情况。然而,当投资者发现营收数据被严重夸大,实际营收仅为报告数据的三分之一时,真相才浮出水面。

从2023财年报告营收1.57亿美元到实际4200万美元,再到2024财年报告2.17亿美元与实际5100万美元的差距,Builder.ai的财务造假暴露无遗。拖欠亚马逊云服务7500万美元费用,最终导致公司快速解体。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资本运作的失败。

不止Builder.ai,Nate和GameOn等AI公司也陷入类似困境。Nate声称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实则依赖菲律宾承包商手动完成交易;GameOn夫妇被指控伪造收入、审计报告和银行对账单。这些案例揭示了AI行业「概念先行」的普遍现象。

当投资人追逐「AI」概念时,往往忽视了技术本质。真正的AI需要算法优化、数据训练和持续迭代,而非简单的流程简化。Builder.ai的失败证明,没有扎实技术支撑的AI工具,终将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在AI浪潮中,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选择AI平台时,应关注核心技术、数据积累和实际应用效果,而非盲目追逐概念。只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公司,才能在AI赛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