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设计简单?用起来却是个难题?这些问题,谁能真正解决?
这段对话围绕双足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展开,涵盖了技术、商业、团队协作等多维度内容。以下是关键要点的总结与分析:
---
### **一、技术核心: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挑战**
1. **稳定性**
- 双足机器人本质是“倒立摆”,需在复杂地形(如上下坡、凹凸路面)中保持平衡。
- **AI小脑技术**:通过AI算法实现动态平衡,是当前技术突破的关键。
2. **灵活性与通用性**
- **空间效率**:双足可在狭小空间原地转向,移动效率高。
- **模块化设计**:上半身可与不同形态组合,形成差异化产品(如巡检、教育展示等B端场景)。
3. **自动化控制**
- 需实现“全自动控制”,包括动作编程、环境感知与决策,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自然行动”。
---
### **二、商业策略:从技术到落地**
1. **B端优先**
- 短期内聚焦工业、安防、教育等场景,这些领域对容错成本低、可控性强,适合机器人逐步落地。
- **用户价值验证**:更关注“使用时长”和“问题解决效率”而非单纯销量(如1天完成任务即可视为成功)。
2. **生态构建**
- 目标是打造“具身智能操作系统(Agentic OS)”,支持自然语言编程、与VLA(视觉语言模型)结合,形成开发者生态。
- **平台化思维**:类似“人形机器人的Windows”,通过易编程降低开发者门槛。
3. **商业化闭环**
- **收入与价值**:强调“创造价值”而非单纯出货量,认为产品需被实际使用(如完成任务)才能验证商业成功。
- **融资策略**:谨慎融资,注重技术与商业的平衡,避免过早透支估值。
---
### **三、团队与文化:跨学科协作**
1. **团队构成**
- 需集合机械、控制、AI算法等多领域人才,长期研发需要“能熬得住”的团队。
- **兴趣驱动**:团队成员应真正热爱机器人技术,而非仅为了工作。
2. **领导角色**
- 张巍强调“定方向、配资源、高效协作”,避免个人英雄主义,注重团队整体成长。
---
### **四、市场展望与挑战**
1. **家庭场景的渗透**
- 大规模进入家庭可能需7-10年,但特定场景(如陪伴、教育、清洁)可能提前试点。
- **技术与需求匹配**:家庭场景复杂度高,需技术进一步成熟。
2. **行业竞争与马太效应**
- 领域内需求分散,细分领域均有机会,但需解决具体问题并形成技术优势。
- **融资与市场接触**:积极融资可增强竞争力,但不会过度担忧马太效应。
---
### **五、未来目标**
1. **短期**:优化双足人形的稳定性、灵活性和通用性,实现“好用”目标。
2. **中长期**:
- 构建自然语言编程能力,结合VLA实现智能交互。
- 形成开发者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操作系统(Agentic OS)落地。
---
### **总结**
双足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其成功需技术突破(如平衡控制)、商业落地(B端场景验证)和生态构建(开发者支持)三者协同。张巍的团队以技术为核心,注重商业价值转化,同时保持对长期发展的耐心,体现了具身智能领域“技术驱动+场景落地”的核心逻辑。未来,随着自然语言编程和AI小脑技术的成熟,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场景中替代人类,成为“智能助手”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