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极你太美”出错了?这波风波,用户如何看待?
DeepSeek V3.1的“极你太美”bug大秀让开发者们炸开了锅。从火山引擎到腾讯CodeBuddy,再到DeepSeek官方,这场“极”字入侵事件在开发者圈引发连锁反应。有程序员反馈调用API生成代码时,输出结果里突然蹦出“极”字,像在代码里插了根刺。
问题最早在火山引擎平台被发现,随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CodeBuddy平台更夸张,直接在代码里夹带“极”字广告,让开发者哭笑不得。有开发者表示,如果不仔细检查直接使用生成代码,轻则编译不通过,重则影响项目进度。
问题表现:代码中的“极”字入侵
开发者们发现,当调用DeepSeek V3.1模型进行代码生成时,输出结果里会随机出现“极”字。这种现象在多个平台反复出现,从火山引擎到CodeBuddy,甚至DeepSeek官方团队也未能幸免。有开发者举例说,代码里突然冒出“极长”、“极快”等词汇,像在代码里插了根刺。
影响范围:从开发者到平台全面受波及
这场“极”字入侵事件已经波及多个平台。火山引擎、chutes、腾讯CodeBuddy等平台都出现了类似问题。有开发者表示,CodeBuddy平台甚至在代码里夹带“极”字广告,让开发者哭笑不得。这种问题不仅影响代码质量,更可能造成项目进度延误。
问题根源:数据清洗不彻底导致模型污染
知乎网友黄哲威分析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可能与数据清洗不彻底有关。他在测试早期的R1模型时就发现类似问题,模型在列举素数时会出现“极长”这样的异常输出。他认为,这与大模型在编程编题时可能出现的“恶性模式”有关。
模型行为:从“极长”到“极你太美”的演变
黄哲威指出,R1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会使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但后续的RL+(强化学习)阶段,模型将“极”字当作了某种终止符或语言切换标记。这种模式在DeepSeek V3.1模型中被进一步放大,导致“极”字频繁出现。
技术解析:数据污染如何影响模型输出
在测试中发现,当模型陷入“thinking”循环无法跳出时,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会突然蹦出“极”字,然后终止思考。这种现象在多个平台反复出现,说明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被“极”字污染。有开发者表示,这种污染可能来自数据清洗不彻底,导致模型在生成代码时自动插入“极”字。
解决方案:提示词缓解法有效缓解问题
目前有开发者提出使用提示词缓解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提示词是禁止出现“[空格][几个token][占位符/省略符号]”这样的符号序列模式。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调用API的第三方平台,若在DeepSeek V3.1官方则不需要。有开发者表示,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极”字出现的频率。
未来展望:等待官方新版本修复问题
目前问题的解决还依赖DeepSeek官方的新版本。有开发者表示,虽然完全解决需要等到官方修复,但目前已有网友提出多种缓解方法。随着模型迭代更新,这个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这场“极”字入侵事件不仅暴露了模型训练中的数据问题,也反映出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需要高精度输出的开发者来说,这种小问题可能造成不小的影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相信这类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