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优势能带来什么?空间智能,从开源开始如何实现?
你有没有想过,当三维空间数据变得触手可及,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各个领域进步的关键要素。从视频生成到空间智能,数据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AI模型的性能表现。就像我们熟悉的视频生成模型,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海量UGC数据的支撑。
当我们拥有足够多的数据资源,构建强大的AI模型似乎变得水到渠成。以可灵即梦为代表的高质量视频生成模型,正是依托于最大视频内容平台的海量数据才得以实现。这些数据不仅为模型训练提供了基础,更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数据与模型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数据训练模型,再用模型强化工具能力,这种循环关系在AI技术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三维空间领域,数据始终是制约AI空间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最近的TechDay活动上,我们有幸见证了群核科技在空间智能领域的探索成果。他们展示的两个核心模型——空间语言模型和空间生成模型,为我们揭示了AI如何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可能性。
如今我们看到的AI应用场景,很多都集中在数字内容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在吟诗作画,而我们还在做着基础的家务劳动。要让AI真正改变生活,必须让其具备理解物理空间的能力。
群核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黄晓煌指出,「空间智能是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桥梁。」这种认知为AI技术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首席科学家周子寒在演讲中强调,群核空间大模型具备三大核心特征:真实感的全息漫游体验、结构化的可交互性以及对复杂室内场景的精准处理。这些特点为AI空间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TechDay现场,我们通过互动体验直观感受到了空间智能的魅力。每位参观者都能通过刷取专属卡片,快速进入对应的三维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空间智能的潜力更加直观。
空间作为语言训练大模型助力数据合成
传统大语言模型擅长处理文本信息,但三维空间是否也能成为AI学习的新语言?
今年3月推出的SpatialLM空间理解模型,正是基于大语言模型进行创新。当输入一段视频时,模型能够提取其中的空间信息,并以文本形式描述物体方位和类别。这种能力在开源后迅速获得认可,登上Hugging Face趋势榜前三。
SpatialLM 1.5的升级版则展现出更强的交互能力。它在Qwen3模型基础上,融合了3D空间描述语言能力,实现了自然语言与结构化编程语言(如Python)的结合。这种创新让AI能够理解和编辑三维空间。
简单来说,大模型已经掌握了空间语言的表达方式。空间语言采用参数化的形式,通过长宽高或XYZ坐标描述物体位置,同时能从素材库中调用模型ID,实现对场景的完整描述。
这种能力让AI能够通过对话系统进行场景生成。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文本,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结构化场景脚本,智能匹配家具模型并完成布局。后续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编辑和问答。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交互方式展现出独特优势。它突破了传统视频模型的线性结构,让AI能够灵活地在空间中跳跃,为运镜视频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开源方向的思考
目前,空间语言模型在参数量上仍处于GPT-2水平。虽然空间大模型已经展现出诸多优势,但要达到ChatGPT级别的交互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黄晓煌指出,「空间智能仍处于发展初期,任何公司都不可能独享市场。」因此,他们选择开源数据和模型,希望与全球开发者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在与周子寒教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设计的系统具有高度灵活性。资产库与模型是解耦的,这意味着任何资产库都可以与系统对接。这种设计为开源奠定了基础。
SpatialGen已经面向全球开源,用户可通过以下平台获取并部署使用:
Hugging Face:https://www.valimart.net/
Github:https://www.valimart.net/
魔搭社区:https://www.valimart.net/
随着更多高质量数据集和方法开源,不仅推动了AI技术发展,也为研究社区带来了更多交流机会。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空间生成模型的未来
在技术交流中,我们了解到SpatialGen在多视角一致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周子寒表示,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空间一致性会随着模型规模扩大而持续提升。
这种进步意味着,未来AI将能够更精准地理解三维空间。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视觉效果与空间一致性的权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平衡终将被打破。
群核科技正在探索从文本直接生成三维空间的新路线。这种技术路线如果成功,将大大简化数据处理流程,为AI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空间智能的突破,正从数据驱动向算法创新迈进。随着更多开发者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真正实现从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