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马卡龙体验,真的好用吗? 这种新奇功能,值得入手吗?
Macaron AI真的能打造个性化工具吗?
从「点石成金」到「徒有其表」的体验之旅
Macaron AI最近在AI工具圈掀起不小波澜。这个自称「世界上第一个Personal Agent」的新产品,用对话形式几分钟就能生成个性化小程序,让不少用户觉得「这玩意儿真香」。但真实体验后,这个号称能「量身定制」的AI工具,是否真的能兑现承诺?
极客公园的新栏目「AI上新」将带大家体验最新AI应用和硬件,让你成为AI时代「最靓的仔」!
现在,我们也向所有喜欢尝鲜和体验AI的同学发出召集,只要你发现并体验了新的AI应用或者功能,按照格式(参考案例:AI上新|在Edge浏览器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AI的「人味」)向栏目投稿,在极客公园公众号发布,不仅能获得相应稿费,且会为你「报销」AI应用的订阅费用。
01 初见:有点儿东西
第一次打开Macaron AI,界面设计确实讨喜。对话框里输入「帮我做个运动记录工具」,系统立刻生成一个带有计时器、运动类型选择和数据统计的完整界面。这种「对话即操作」的体验,让不少用户觉得「这玩意儿真香」。
测试过程中,Macaron AI确实能快速生成工具。比如想做个「宠物心情追踪器」,输入指令后,界面会自动显示宠物情绪分类、行为记录和数据分析模块。这种「点石成金」的体验,让不少用户觉得「AI工具真香」。
02 空心马卡龙
但深入使用后,Macaron AI的「空心」问题逐渐显现。比如制作的「年货助手」只是一张清单,列了物品、数量和金额,没有任何编辑功能,连个打勾功能都没有;号称可以给准大学生推荐专业的「专业指南针」,也没有任何交互,只是信息的罗列。
更让人意外的是,官方宣传片里推荐的「植物医生」能拍照分析植物状况,但在我的试用里,三株植物两株识别失败,一株识别对了,但诊断结果完全是在瞎说。
Macaron AI的问题不止这些:半小时没打开应用后,再次打开需要40秒的加载时间。官方解释是「暂时休眠以节省资源」,但这种设计让用户觉得「体验感打折」。
生成应用的选项看似丰富,却常常无效。二、三次修改后告知功能已实现,但实际上并未解决问题。无法与外部App或网站打通,最简单的搜索能实现,但时间长,失败率高。
内容过度依赖AI生成,信息可靠性不足。语言混乱,中文界面、对话、指令下,还是会随机生成英文内容。价格也不便宜,新用户送30积分,而后生成一个应用需要10积分(3.99美元,约30元),订阅套餐更加昂贵。
从「点石成金」到「徒有其表」,落差就这样显现出来了。
03 情感与工具的平衡
Macaron AI的定位更像是一位「陪伴型、成长型」的AI助手,带着一点情感、一点温度,而不是只会催你工作的工具。但真实体验中,追求陪伴的用户对Macaron AI抱怨几句不顺心,它就会表示「要不要我给你做个小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而被「打造个性化应用」吸引的用户,更关心应用功能是否可靠、操作是否顺手。最终发现,Macaron AI能做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快捷指令」或其他AI实现,本质上,它提供的更多是一个界面。
所谓Personal Agent,本质是一个能够理解你的需求、了解你的生活和想法,并在不同场景下给出个性化服务的智能助手。理想状态下,它能快速把你的想法落地,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它、怎么帮你,同时还能与其他应用或设备协同,随着使用不断学习和优化。
Macaron AI追求的「情感+工具」的方向并没有错,就像人类需要理性和感性。理想中的Personal Agent是「既懂你,又帮你」,一个只讲究实用和功能的工具,往往只能在「用完即弃」的场景里存活,正如我们不会把Excel当作陪伴。
Macaron AI试图在这个方向上先行一步,可表现上还是个「半成品」。它确实能以对话形式快速生成工具,也会感知需求并尝试回应。但深度理解需求、主动提供实用帮助、跨平台协作的能力都有限。
换言之,它实现了Personal Agent的一部分愿景,却也辜负了用户对完整体验的期待。
目前的Macaron AI,应用如名。看着香甜可口,但吃下去,夹心却有点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