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机会,真的只属于极少数人吗? 想要抓住机遇,普通人该如何参与?

2025-10-12 10:15:35 作者:Vali编辑部

付费习惯:AI创业的隐形门槛

当硅谷的开发者还在纠结如何优化Prompt工程时,深圳的工程师已将Transformer部署在智能眼镜。这种差异背后,藏着中国AI创业生态的深层矛盾。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AI硬件企业达1180家,同比激增73%。但这种繁荣背后,是开发者们普遍面临的困境:头部企业占据90%的市场资源,真正能拿到高质量训练数据、算力接口和生态支持的,只有少数来自顶尖大厂和高校实验室的团队。

一位资深开发者坦言:"AI创业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能成为大众赛道。我们得先搞定算力、数据和生态这些看不见的门槛,才能让项目真正落地。"

大厂阴影:技术突围的双面战场

2024年,美国科技巨头豪掷1.7万亿用于AI建设,而中国七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仅投入6300亿。这不仅是数字差异,更是战略选择的分野。

国内大厂更倾向将资金投入股票回购和分红,而非AI基础设施。这种短期思维导致国产大模型与美国顶尖模型存在代际差距。以Claude Opus 4为例,其在复杂推理链条、多条件推导和结构化文档生成方面表现更稳定,上下文长度也达到百万级。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反映在生态建设思路。美国用重资产构建AI基础设施,中国却延续流量思维。这种模式让初创企业陷入"大厂主导,小厂陪跑"的困局,人才流失严重。

硬件崛起:中国AI的突围路径

当软件层面上的差距显现时,中国AI硬件却展现出独特优势。大疆、小米等企业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人才储备,正在全球市场掀起智能硬件浪潮。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AI硬件企业达1180家,融资总额突破176亿元。这些企业覆盖机器人、AR/VR、智能车载等多个领域,其中4月单月融资达42起,创历史新高。

投资人普遍认为,AI硬件项目成为投资热点。深圳为核心的湾区最活跃,供应链最强,产品迭代速度最快。拥有大疆、小米等企业背景的创业者更受青睐。

结语:生态土壤的蜕变之路

在这个充满悖论的生态里,有人看到困局,有人窥见转机。当上千家AI硬件企业在大湾区拔地而起,历史或许正在给中国AI创新生态一个新的答案。

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所言:"中国的AI生态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聪明人把事做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正在形成:从硬件突围到生态构建,从流量思维到重资产投入,中国AI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进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