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开发,成本蹭蹭上涨,是哪里出了问题?想降低AI应用开发成本,该去哪儿找方向?
2025年企业部署AI的成本未见下降,部分旗舰模型反而涨价,这让原本期待AI技术普惠化的开发者们措手不及。作为第三方评测机构,我们观察到AI工具在企业端的应用正面临成本压力,而这种压力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在AI工具使用量激增的背景下,企业账单持续膨胀,但收入却未能同步增长,这种失衡状态正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AI工具成本上涨已成行业普遍现象。财务软件开发商Intuit去年在微软Azure的月均支出约200万美元,今年预算已攀升至300,这背后是更复杂AI代理功能的上线。像Cursor这样的AI编程工具,近期也开始按使用量追加收费,这种变化让开发者群体普遍感到压力。有建筑公司客户使用AI预测分析工具时,月费从200美元飙升至1万美元,即便转为自托管模式,成本仍高达7千美元。这种成本失控现象在多个行业都存在,反映出AI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性问题。
企业账单膨胀 但收入却没跟上
AI工具的使用成本正在吞噬企业利润空间。Intuit案例显示,当企业引入更复杂的AI代理功能后,其月均支出增长超过50%。这种成本攀升与收入增长形成反差,导致企业运营压力加大。General Agency公司CEO Mohammed Nasir指出,过去几年AI成本持续下降,但最近几个月这种趋势明显放缓。Cursor的调价政策更是引发用户强烈不满,反映出AI工具在定价策略上缺乏灵活性。
软件服务公司Pynest的产品经理Pavel Bantsevich透露,有企业客户在云端构建AI预测分析工具时,初期投入仅200美元/月,但随着使用量增加,费用迅速攀升至1万美元/月。即便转为自托管模式,成本仍高达7千美元/月。这种成本失控现象在多个行业都存在,反映出AI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性问题。
上游巨头逆势受益
在应用开发者苦撑之际,上游模型商和云厂商却从中获益。微软Azure在截至6月的季度营收增长39%,超出市场预期。CEO萨提亚·纳德拉透露,AI代理相关的token生成量同比增长7倍,成为推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也表示,公司通过API销售模型的业务已实现盈利,尽管这种盈利模式尚未包含训练成本和人力成本。
尽管增长显著,由于持续的高额投资,微软等云服务巨头仍面临提升利润率的压力。纳德拉在近期股东会议上表示,公司已找到在英伟达芯片上更高效运行OpenAI模型的方法,这使得利润率有所改善。这种成本控制措施为行业其他参与者提供了参考。
开发者抱怨“压力山大”
面对过去半年利润惨遭压缩的应用开发者而言,现在正处在一个相当难熬的阶段。AI编程工具开发商Replit的CEO Amjad Masad表示,当前token价格未见下降,大公司因规模效应经济状况改善,但并未降低价格。这引发开发者对市场是否已形成寡头垄断的担忧。
独立开发者Ky-nam Nguyen的案例更具代表性。他原本每月支付60美元使用Cursor,但本月涨价后仅两天就用完所有限额。这种成本失控让开发者感到焦虑,特别是那些未签年付计划的用户。这种现象在AI工具用户群体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定价策略与使用需求之间的错位。
公司回应
面对涨价质疑,Anthropic发言人表示,客户愿意为模型支付更高价格,因为能带来“可衡量的业务成果”。他们承认推理模型在思考时会消耗大量tokens,但强调使用这些模型的企业正在向客户转嫁成本。
OpenAI发言人则指出,GPT-5的智能程度提升带来“性价比”提升,同时列举了数个降价产品,如专注数学和编程的纯文本模型o3。OpenAI总裁布洛克曼表示,公司正致力于让GPT-5更便宜,但前提是先降低运行成本。这种表态显示,上游企业正在寻求平衡成本与收益的策略。
当前AI工具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上游企业通过技术优势获得收益,而下游开发者则面临成本压力。这种失衡状态正在影响AI技术的普及速度。第三方评测机构认为,要实现AI技术的普惠,需要建立更灵活的成本控制机制,同时提升工具的经济性。未来几个月,AI工具的定价策略将成为观察市场走向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