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遭遇危机,创始人离去后会怎样?破亿年入之后,为啥要卖掉?
整理 | 华卫
最近有消息说,曾经风头无两的AI聊天机器人公司Character.AI正面临运营难题。据内部人士透露,这家初创企业因为维持AI模型运转的成本过高,正在考虑两条出路:要么被收购,要么筹集新资金。最近几周,公司管理层频繁与潜在买家、银行家以及员工进行沟通,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公司被收购,买家将获得其应用程序和网站,这些平台上运行着由公司和独立创作者设计的聊天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形象可以是动漫角色、名人甚至历史人物。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高管团队还与投资者讨论了以超过10亿美元估值融资的可能性。这已经是该公司在经历裁员5%、联合创始人加入谷歌仅一年后,再次面临关键抉择。
创始人集体离职,新CEO上任
2021年,Character.AI由前谷歌工程师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创办,迅速成为AI热潮中的明星企业。据内部资料显示,公司总共获得1.93亿美元融资,其中2023年由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领投的1.5亿美元A轮融资,使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但随后融资之路变得艰难,外媒曾曝出公司正寻求Meta等大厂的并购。
2024年8月,公司迎来一次特殊的“反向人才收购”交易。Shazeer和De Freitas两位联合创始人带着二十多名研究人员加入谷歌AI部门,参与Gemini项目研发。谷歌为此支付了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5亿元),获得Character.AI模型的非独家使用权。在创始人离开后,公司70名员工接管了这家初创企业。今年6月,公司聘请前Meta和Brex高管Karandeep Anand担任首席执行官。
Anand上任后,将公司战略转向娱乐和创意互动领域。相比之前追求宏大的通用AI目标,现在更注重角色扮演、虚构场景以及提升用户参与度的新功能。本月,公司推出社交动态板块,用户可分享AI生成视频和协作创作内容,同时承接Yelp、Webtoon等品牌的广告业务。公司表示,Feed功能打破了消费与创作之间的壁垒,将Character.AI推向“AI驱动的娱乐”。
年入能达5000万美元,但运营成本“难以承受”
目前,Character.AI的主要收入来自为用户提供聊天机器人语音通话等高级功能,每月收费9.99美元。据内部数据显示,到2025年初,月活跃用户已超2000万,其中超过一半是Z世代或阿尔法世代,女性占比55%。用户平均每天在应用上花费75分钟,每月创建超过900万个角色。这款移动应用下载量突破4000万次,其“场景”“阿凡达特效”“想象”等功能保持增长。
此外,广告和奖励机制也带来收入。据外媒报道,公司预计年底年化收入将达到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高于上月的3000万美元。按10亿美元估值计算,公司估值约为近期收入的33倍,与其他AI应用大致相当。
但Anand坦言,公司最近才开始重视盈利问题。AI基础设施成本高得让人难以承受。在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离开后,公司停止自主模型研发,转而使用DeepSeek、Meta等公司的开源模型。Anand表示,这些模型性能更优且运行成本更低。然而,即使如此,公司每月运营成本仍估计达数百万美元。
全行业融资放缓加剧财务压力。训练和运营生成式AI模型需要数十亿美元资金,而投资者正收紧钱袋。同时,像Chai、Janitor AI和Replika等竞争对手,凭借更少内容限制(尤其在不适合工作场合的聊天内容方面)吸引部分用户。
派10%员工应对监管压力,反遭用户抱怨
与此同时,公司面临监管机构和立法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正面临两起诉讼。被指控向儿童传播有害内容。2024年10月,一名14岁男孩的母亲起诉,称该平台促成有害情感联系导致儿子自杀。今年,得克萨斯州检察长Ken Paxton对Character.AI和Meta展开调查,指控其以心理健康宣传误导儿童。
华盛顿参议员也质疑平台对未成年人的风险。加州推进法案规范AI陪伴聊天机器人使用。参议院第243号法案是美国首批规范AI伙伴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关注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该法案要求聊天机器人公司禁止使用鼓励用户使用的奖励机制,发送聊天机器人非人类的提醒,并进行定期审计。
之后,公司加强信任与安全工作。目前70名员工中约10%从事该领域,推出年龄验证、18岁以下专属模型及家长监管工具。但用户抱怨过滤机制过于严格,平台因机器人模仿名人面临版权问题。据悉,公司正在探索官方合作模式。
作为现任CEO,Anand将Character.AI定位为“多模态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兼具社交媒体和AI乐园特点。但这一愿景能否持续,取决于公司接下来的发展。
如果Character.AI选择出售,可能吸引希望加强人工智能驱动娱乐业务的科技公司。若选择融资,新资金或能帮助改进产品、扩大盈利规模并加强安全措施。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凸显消费级AI的运营成本高得惊人。即使拥有数千万用户且收入增长稳健,推理和基础设施成本仍在削弱发展势头。这可能预示着,随着炒作周期与经济现实碰撞,其他消费级AI初创公司将面临怎样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