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算不算“半个人”? 具身智能,到底靠什么支撑?
机器人能独立奔跑吗?
上周的机器人运动会现场,人形机器人在赛道上疾驰如风,动作流畅得像是在跳芭蕾。但你有没有注意,这些炫酷的表演背后,总能看到一个穿着工装的身影在控制台前紧盯屏幕?
这场科技盛宴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便是最先进的机器人,也离不开人类的实时掌控。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仓储物流机器人,从智能安防系统到舞台表演装置,每一个看似自主的机器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影子工人」。
机器人如何依赖人类?
自动驾驶汽车是典型的人机协作场景。据行业观察,通用汽车旗下Cruise公司曾披露,其无人出租车平均每行驶6-8公里就需要触发一次远程人工协助。即便在完全无人驾驶的运营模式下,每15-20辆车仍配备一名远程辅助人员。
这种「人控」模式并非只是保险措施,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以Waym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在亚利桑那州部署了专门的人类监控团队。当车辆遇到异常状况时,远程人员可以实时发送指令,让车辆按预设路线行驶。
这种协作模式在仓储物流领域同样常见。许多配送机器人在复杂路况下,会将控制权交给后台真人操作员。商用清洁机器人、安防机器人则设有远程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随时可以接管或指导机器完成任务。
就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央视春晚的秧歌表演中,也需要工程师提前编排动作,演出结束后还要人扶着下台。即便理论上具备自主奔跑能力,比赛中仍选择人工遥控策略。
人机协作的现实意义
这种「影子工人」模式虽然成本高昂,却是现阶段教会机器人本领的有效路径。英伟达的模拟训练系统,让机器人具备基础运动技能,但具体走向仍由幕后的人说了算。
以OpenWBT_Isaac为例,依托Nvidia Isaac仿真平台,操作者能像玩游戏一样指挥机器人完成动作。这种交互式训练方式,将人类经验不断注入机器人智能,再逐步让AI接管更多控制权。
这种协作模式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飞机驾驶舱内,飞行员仍需监控系统运行;手术室里,医生要随时准备干预机器人操作。这些案例说明,人类的监督能显著提升自动化的可靠性。
交通部对自动驾驶的监管要求也印证了这点。远程安全员与车辆的比例不得低于1:3,也就是说三辆车配一名安全员。萝卜快跑的安全员每天要保持8小时工作时长,每小时有10分钟休息时间,闭眼超过三秒就会触发警报。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让机器人虽能执行复杂任务,但依然需要人类的实时干预。当机器人数量从几十台扩展到成千上万台时,远程操作团队也会形成庞大的支援中心。
未来会如何演变?
目前来看,人类仍牢牢掌握着机器人的决策回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坦言,要让机器人达到最佳性能,往往还需要人工参与调度。即便在技术进步的今天,人类的经验和判断力仍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并非简单的「人控」,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关系。从司机转为安全员,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都发生了变化。对于打工人而言,这种转变是否值得,取决于岗位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当技术飞速进步、AI逐渐强大,或许有一天这些幕后英雄会功成身退。但在此之前,他们仍将长期与机器人并肩作战。机器人时代并非纯粹机器的时代,而是人与机器协作共生的时代。
这种协作模式既体现了技术的局限性,也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独特价值。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工厂,从医疗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人类的参与让机器具备了真正的「灵魂」。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人机协作模式可能会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监督和干预,仍是机器人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