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挖AI人才,竞争有多激烈?顶尖企业人才争夺战,结局会怎样?

2025-10-13 08:35:25 作者:Vali编辑部

AI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国内高校毕业生再次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这场战役从硅谷蔓延至国内,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岗位成为抢手资源,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企业纷纷加码校招,薪资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字节跳动的校招数据显示,算法岗需求同比上涨23%,前端和客户端岗位增幅尤为显著。非研发岗位中,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方向的offer数量翻倍。某AI创业公司高管透露,为留住清华应届博士,不仅开出近300万年薪,还为其争取到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后名额。这种"高薪+资源"的组合拳,让人才争夺战更加白热化。

300万,只是敲门砖

猎头圈内流传着一个新现象:今年AI应届博士的年薪门槛从200万跃升至300万。某AI创业公司高管J坦言,为留住人才,除了顶级薪资外,还提供博士后名额。他坦言,这种投入是"优中选优"的策略,毕竟在大厂面前,初创公司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抢人。

J的公司虽属人才密集型,但依然面临人才流失压力。他透露,团队中多数优秀人才是从实习生发展而来,直接在市场上挖人反而容易碰壁。这种"人才密度"的较量,让企业不得不在薪资和资源上加大投入。

对比互联网黄金时代的顶尖薪资,500万年薪如今已成常态。阿里P9职级对应的核心管理层或顶尖技术专家,需管理数十人至百人团队,主导关键技术方向。腾讯T13职级接近副总裁级别,要求12年以上经验,在分布式系统、AI安全等领域有专利或论文。这些标准让AI人才市场出现严重供需失衡。

500万的年薪水平,相当于很多初创公司种子轮规模,或年收入千万企业的体量。这种高溢价让应届生短期内收获关注,但长期来看也在透支自身价值。这种现象引发业内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人才价值的体现,也有人担忧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首要清北,浙大其次"

高薪资只是入场券,留住人才才是关键。J分享了公司的培养策略:每周抽出一小时亲自指导应届生,让他们参与核心项目。这种"导师制"模式,让初创公司与大厂形成差异化竞争。

美团的"导师制+岗位轮换"体系,让70%以上的应届生在入职第一年实现晋升。字节跳动Seed计划邀请技术专家担任定制导师,这种培养机制让人才成长更有保障。HR部门也发现,AI人才更希望与技术负责人直接对话,减少沟通成本。

脉脉CEO林凡透露,不少AI创业公司高管亲自下场招人。这种现象反映出AI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真正核心岗位分为两大类:大模型预训练岗和应用岗。前者要求团队具备顶尖技能,后者则更看重产品理解能力。

如何挑选这类人才?行业共识是"清北博士优先"。这种标准源于AI领域对快速学习能力和学术基础的高要求。小红书的RedStar计划要求实习生具备三篇以上顶会论文,并考察实践价值。这种高标准让符合要求的人才稀缺,促使企业提前布局。

抢应届生,只是怕掉队

人才稀缺,企业就扩大范围。字节跳动的Top Seed计划与"节节高"计划形成互补,覆盖应届毕业生到3年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种全方位招聘网络,让企业能更灵活地组建团队。

为了留住人才,企业也给予更高自由度。腾讯青云计划、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快手快Star计划等,都为应届生提供宽松的考核机制。这些举措背后是FOMO情绪的驱动,毕竟人才流失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崛起。

国内抢人大战不如海外热闹,主要受制于资本活跃度。AI商业化尚处早期,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更遑论人才储备。尽管今年薪资创下新高,但前两年的投入让平均薪资保持高位,这对追求人才密度的企业构成压力。

中国人对AI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黄仁勋曾指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种共识让抢人成为必然。资源不足的企业只能趁早下手,这些00后人才在产业端尚未形成知名度,更多是圈内暗战。

这场争夺战远未结束。最新案例显示,95后北大校友孙之清被小扎挖走后,微软已启动反制计划,准备用数百万美元薪酬包挖人。这场全球AI人才争夺战,注定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