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设计被抄袭,你该怎么办? 知识产权保护,从哪入手?

2025-10-13 08:35:28 作者:Vali编辑部

AI概览功能如何“鲸吞”内容创作者的流量?

全球内容创作者正在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流量危机。从新闻网站到独立博主,从社交媒体到专业媒体,AI搜索功能的普及正在改写内容传播的规则。数据显示,全球新闻网站的月自然访问量在短短一年内减少了6亿次,这背后是AI技术对传统内容生态的深度冲击。

国内新闻与媒体应用流量初显“紧迫感”,AI平台大涨754%

在流量争夺战中,AI平台正以754%的涨幅领跑。SimilarWeb数据显示,中国五大AI网页端应用的月度访问量从2024年8月到2025年7月增长了4.2亿次。这种反差在新闻媒体领域尤为明显,五大主流媒体应用的月度访问量从3.8亿次下滑至2.8亿次,跌幅达26.1%。

AI概览功能如何“鲸吞”内容创作者的流量?

2024年5月谷歌推出的AI概览功能,直接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这项功能允许用户在搜索结果页面直接看到AI生成的信息摘要,无需点击进入原始网站。这种改变导致全球新闻网站访问量在一年内骤降6亿次,相当于每天损失1660万次访问。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当搜索结果以AI概览形式展示时,用户点击内容网站原链接的比例从15%降至8%。这意味着每100次搜索,就有20次流量被AI直接“截获”。这种流量的流失对依赖点击量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一位拥有270万粉丝的食品博主Lisa Bryan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她的牛油果酱食谱曾常年占据谷歌搜索首位,每年特定节日期间为博客带来数亿次访问量。然而AI概览上线后,她的内容被直接“抄录”展示在搜索结果页面,用户无需点击网站即可获取完整信息。

这种现象在创作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由数千名独立出版者组成的Raptive联盟已向美国国会递交公开信,要求AI平台在使用创作者内容时必须署名并提供报酬。SEO机构BrightEdge的报告也指出,尽管开启AI概览功能后内容曝光量提升,但实际点击量下降了18%。

国内新闻与媒体应用流量初显“紧迫感”,AI平台大涨754%

在国内市场,AI平台的崛起同样引发关注。SimilarWeb数据显示,中国五大AI网页端应用的月度访问量在一年内增长4.2亿次,涨幅达754%。这种增长速度远超传统内容平台,折射出AI技术对内容传播方式的颠覆。

部分创作者对AI带来的影响持开放态度。微信公众号“小林coding”的作者小林认为,AI引用其教程反而是一种认可,表明内容具有传播价值。他指出,尽管AI可能引用内容不署名,但这种传播能触及更多读者,形成“口碑效应”。

对于流量下滑的担忧,小林表示目前影响不明显。他认为,大多数用户对AI的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自媒体内容仍是读者日常学习的重要来源。此外,他强调内容不仅是信息传递,更包含与作者互动的情绪价值,这是AI难以替代的。

维权还是合作?AI时代下内容机构的“流量博弈”

面对流量危机,内容创作者和新闻机构纷纷采取法律行动。海外市场已出现多起诉讼,道琼斯公司与《纽约邮报》将AI搜索初创公司Perplexity告上法庭,指控其未经许可复制新闻内容。《纽约时报》更直接起诉OpenAI和微软,要求数十亿美元赔偿。

国内也出现类似摩擦。2024年8月,知网向AI搜索初创公司秘塔发送28页侵权告知函,要求其停止使用知网文献。秘塔最终选择妥协,宣布不再收录知网文献数据。

监管层面,2023年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AI版权保护划定原则性底线。但具体到AI搜索生成内容是否构成复制、改编,仍缺乏细化的司法指引。

腾讯研究院专家指出,大模型输出的内容可能侵犯复制权、改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生成整合输出的内容在重构原作品表达的基础上具备独创性,就构成版权侵权。

AI带来的不仅是冲击,也可能成为新机遇。若能解决版权与署名问题,生成式软件可帮助小型出版者提升分发效率,让内容跨越语言障碍触及更广泛读者。对个人博主而言,AI助手可能成为内容创作、剪辑和推广的“增效工具”。但前提是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可持续的分成机制,让创作者安心投入这场技术变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记者:岳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