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 AI MV是啥?它能提升娱乐体验吗?
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办公到娱乐社交,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但当AI开始介入KTV场景,却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吐槽,有人发现唱歌时MV画面变成AI生成内容,画面生硬、人物表情诡异,甚至和歌曲毫无关联。
“唱情歌配战斗场面,像是吃毒蘑菇后的幻觉。”
“不是图文不符,而是毫无关系,不知道用了什么Prompt,唱首歌仿佛被AI追杀。”
这种现象引发网友热议:为什么KTV突然开始用AI做MV了?
AI生成MV,有多离谱?
从北京到广州,各地KTV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抱AI技术。这种看似“行业升级”的背后,是否只是为了跟上潮流?
如今KTV不再是社交主场,年轻人去KTV的理由从“唱歌社交”变成“团购便宜买个安静空间”。包间里打桌游、自习、练乐器都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KTV连锁品牌关店潮频发,线下门店减少,推动行业向“无人自助KTV”转型。同时线上K歌软件、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兴起,让KTV不再是唯一选择。
许多餐厅、酒馆等消费场景都增设了唱歌服务,商场随处可见的KTV小包间同样能满足需求。甚至一些车企也将车内K歌系统作为卖点。
KTV要维持运营,就得精打细算。传统装潢和音响设备成本高,于是商家把目光转向歌曲版权。
MV版权采购是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热门曲目更贵。相比之下,AI生成MV只需几张图、几个关键词,成本低到可以忽略。
我们发现,现在AI生成MV要么是平台集中采购统一替换,要么是部分门店“自主创新”节省开支。
为啥MV一定要AI做?
KTV集体拥抱AIMV,不只是跟上时代。更多是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
采访资深音乐版权从业者小童得知,原版MV涉及音乐版权、影像版权等多重权利。热门金曲MV授权费用不便宜,AI生成确实能省不少钱。
“KTV要合法上架一首歌,必须搞定词曲著作权、邻接权、录像制品权,三者比例1:1:1。”
“MV版权最难搞,很多金曲的MV根本不开放给KTV使用,比如周杰伦的MV就要单独议价。”
过去十几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经历了多次升级,“免费听歌看MV”的时代已经结束。
如今KTV系统厂商必须向唱片公司支付明确的MV播放授权费用,尤其是全曲库、大金曲,每一秒都在烧钱。
用AI生成MV,成了很多KTV的“降本增效”方式。
小童补充说:“目前AI生成MV的版权还存在争议,很多视频平台声明生成内容禁止商用,但多数KTV里的AIMV不会注明出处。”
这让从平台到门店再到版权方的链条上,各方版权都存在模糊地带。
原版MV消失“活人感”没了
唱《小幸运》,屏幕上却出现穿着汉服跳舞的AI少女。
点《后来》,画面里却是猫猫狗狗端着冲锋枪互相对峙。
有网友形容:“原版MV的消失像是旧记忆的断档。”
KTV里原本那种“歌声与画面情绪高度贴合”的体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风格错乱、画风割裂的AI内容。
曾几何时,原版MV是我们和音乐之间的情绪桥梁。
周杰伦MV里的黄昏街道,张学友的MV里的城市夜景。
即便唱跑调,也能靠画面代入情绪,仿佛“唱的是我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但现在,当年画面被拼凑的AI视频取代,你想来简简单单唱歌,结果是被迫在看一场AI粗制滥造的意识流拼贴。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几年KTV一直在尝试接轨AI,很多品牌为了“提升体验差异化”,开始接入AI评分、智能修音功能。
一方面,它确实会给你提供情绪价值,适时夸奖你歌神附体、唱得真棒。
另一方面,AI功能确实提升了技术表现,但也同时压缩了情绪空间。
也有部分消费者觉得这种评分系统,打破了原本的唱歌体验。
毕竟,我们去KTV的初心,是为了情绪体验而不是为了高分。
在社交媒体上,“活人感”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间的新共识。
人们开始讨厌过度包装的商业语言、审美模板化的内容,转而追求“真诚的、不完美的、有温度的东西”。
缺少“活人感”的AI体验,终究很难代替人类真实的情感共鸣。
曾几何时,KTV是城市夜晚最“人味”的地方之一:
朋友聚会、一个人放空、深夜哭唱,都记录过KTV的高光时刻。
如果KTV里的MV都变成AI生成,那我们能放松情绪、好好唱一首歌可能就只剩下家里浴室和卫生间。
今天的KTV已经可以智能推荐热榜,AI自动匹配歌单,帮你降调升调、修音打分样样齐全。
可能你还没开口,它就猜你想唱哪一首。
但在这套标准化流程里,真实的情绪却越来越难留下痕迹。
我们不得不承认KTV,不再是朋友聚会的优先选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彻底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也许未来KTV还会推出更多服务,用新的方式重新连接人和情绪。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