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操控迎来新突破?AI能精准操控多少原子?

2025-10-13 10:10:13 作者:Vali编辑部

量子计算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AI技术如何改变原子排列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引发行业关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者仅用60毫秒时间就完成了2024个原子的精准排列,这一突破性进展将量子计算的实验可行性推向新高度。在实验过程中,团队特别制作了以"薛定谔的猫"为主题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了原子排列的动态过程。

这项研究不仅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阵列规模的纪录,更在量子计算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实时追踪原子位置,研究人员实现了对原子空间分布的精确控制,为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等权威期刊,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原子排列效率提升的突破性意义

传统量子计算实验中,原子排列通常需要数秒时间完成。此次研究通过AI算法优化,将操作时间压缩到60毫秒,这一技术突破具有划时代意义。研究人员通过光镊阵列调控,实现了对原子的同步移动,突破了传统逐个调整的局限。

实验过程中,团队特别制作了展示原子在三维空间中复杂排列的示意图。每个水平层都模拟了石墨烯的结构特征,这种精确的排列方式为量子比特的高效操控提供了物理基础。相比传统方法,新系统在单比特门保真度、双比特门保真度等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性原子体系的独特优势

中性原子体系因具备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和任意连接性,被视为量子计算的重要平台。研究团队通过光镊阵列将原子囚禁在特定空间,利用重排技术将随机填充的原子转化为无缺陷阵列。这种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阵列规模扩展时遇到的时间复杂度和原子丢失等问题。

量子计算机的运行依赖于原子排列的精准控制。此次研究通过AI算法实现的并行操作,使量子比特的操控效率大幅提升。实验数据显示,当前系统已具备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的技术条件,为未来量子计算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突破背后的深层逻辑

此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量子实验领域。通过算法优化,研究人员实现了对原子排列的高效控制,这种技术路径为量子计算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验中使用的英伟达4090显卡表明,当前算力已足以支撑大规模原子阵列的重排,未来技术突破更多取决于硬件条件的提升。

研究团队指出,虽然当前2024个原子的阵列规模已刷新纪录,但技术潜力远未达到极限。从算力角度看,实现该规模重排只需两块显卡,当前限制更多来自其他技术条件。这种"木桶理论"式的分析揭示了量子计算发展的多维特性。

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前景

专家预测,未来3-5年内量子计算机将在特定科研领域发挥作用,如密码破解等大规模应用可能需要10年时间。此次研究作为量子计算领域的关键突破,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研究团队强调,单项技术指标的领先只是第一步,工程化、系统化、集成化才是最终目标。

团队协作推动技术突破

这项研究凝聚了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顶尖力量。潘建伟院士带领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从"墨子号"卫星到"九章"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现了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强劲实力。

团队成员中,陆朝阳、陈明城等青年科学家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不仅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级成果,更在量子算法优化、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为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此次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为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打开了新窗口。通过AI技术的引入,量子实验的效率和精度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技术融合模式为未来量子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量子计算有望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团队表示,AI与量子计算的结合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这次突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更多科研团队的加入,量子计算技术的全面发展将指日可待。这种跨学科的协作创新,正是推动科技革命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