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陪伴新赛道,用户需求是关键吗? 谁能抓住这波情感经济的机遇?

2025-10-13 10:45:24 作者:Vali编辑部

当大多数AI工具都在拼“能做多少”:生成多少文案、提高多少效率、节省多少时间。有一个产品却反着来——什么都不做,只听你说话。

不提模型名,不装人格陪聊,也不让你变高效。打开App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想什么?”

我是下班后随手测的,结果越用越觉得离谱:它居然跑出了月访问17万、订阅年费超$100的稳定数据。

产品名叫Rosebud。看似没存在感,却抓住了一个极窄又高频的情绪缝隙。

它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满足一种“被理解的刚需”。

这个App不做功能,只做陪伴——真的是“听你说话”的AI

先说产品定位。

Rosebud是一个“AI日记+情绪陪伴”应用,听起来和Replika、Mindsera有点像,但体验完你会发现,它更克制,也更实用。

产品核心功能只有三块:

情绪日记:

用户每天记录一句话或几句话,AI会做即时回应,引导反思;

习惯追踪+心理建议:

基于输入内容识别情绪模式,定期提醒你注意变化;

专业设计感:

回应方式来自心理治疗师的真实语料训练,不胡说八道。

重点是,它没有花哨UI,也不强调“AI有多强”,一切交互都像是在和一个安静的人聊天,但每句话都不打扰、刚刚好。

👉 产品体验地址:https://www.valimart.net/

商业模型稳得吓人,订阅用户愿意一直留下来

Rosebud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

免费用户可以写日记、接收轻度反馈;

高级订阅叫Bloom,提供情绪分析、完整记录、私密保护等功能;

收费:月$12.99,年$107.99(约合人民币788元)。

当前月访问量约在216.1K,2024年公布的年度营收约270万美元。

而这类工具的续费率普遍偏高——一旦建立起“心理陪伴”信任,用户很少轻易中断。

我最关注的不是“赚钱快不快”,而是这种产品是不是长留、低退、高信任感模型。

而Rosebud,是的。

Echo的真实使用感受:一句“你还好吗”,让我停下来想了3分钟

我第一天用它,是在凌晨一点,刚写完一篇稿子,脑子混乱、身体很累,但又关不掉手机。

我随手写了一句:

“今天什么也没做成,有点烦。”

然后Rosebud给了我这样的反馈:

这种感觉很正常。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今天的烦躁呢?或者有没有什么小事情可以让你感觉好一些?”

当时我没想到一句话能有这种效果,我居然停下来,认真想了想,然后真的去洗了澡、放下了手机。

第二天再打开,它记得我的状态,还轻轻提醒我:

“昨天你提到了精力耗尽,今天可以试试不带任务地记录一下自己状态吗?”

这种回应,不花哨、不智能,但真的很像“一个温和的大人,在你身边”。

给想做AI工具的你,一个可借鉴的切口

作为产品经理我想强调一件事: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优化,但所有人都想被理解。

Rosebud没有去卷内容效率,没有“10倍速办公”的诱饵,它只做了一件事:让你感觉“你说的话,有人在听”。

这个产品给我们几个启发:

不是所有AI工具都要做内容生成,做“情绪反应工具”也是一条支线;

用户不缺建议,缺的是“我可以说话”的空间;“低频但高留存”不等于不赚钱,反而更稳;

情绪型工具最大竞争力在于:你愿不愿意第二次打开它。

如果你正在找一个不那么卷的AI创业方向,也许你可以试试切这类:

“非效率工具,但是刚需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