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I发展,真能持续盈利吗? 抓住机遇,怎么实现商业化?
过去一年,Meta在AI领域投入力度堪称疯狂。不仅斥资百亿收购Scale AI 49%股份,还砸下数亿美元引进顶尖人才,更将年仅26岁的Alexandr Wang提拔为首席AI官。这种魄力背后,是美国科技巨头对AI赛道的绝对信心。
国内AI产业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节奏。虽然技术层面不断突破,但商业化进程始终显得步履维艰。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计算机行业AI应用板块总营收仅768亿元,同比增长6.4%;归母净利润35亿元,增幅不足3%。这种增长乏力,与美国AI企业的爆发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大厂在AI领域的投入已成燎原之势。以Salesforce、Adobe等为代表的9家科技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合计营收达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平均经营利润率高达15.8%。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互联网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AI商业化进程中,美国更注重技术型初创企业的崛起。SaaS模式的成熟为AI应用铺平道路,2010-2015年间每年新增SaaS公司超千家。这种"接口思维"让AI成为新的能力插件,快速融入企业流程。而国内则延续着消费互联网的"入口思维",依赖超级App的流量红利。
这种路径差异直接影响着AI产品的落地效果。国内AI原生App月活用户已达2.7亿,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变现的寥寥无几。即便是年收入破亿的可灵AI,70%以上营收也来自海外市场。这种"有流量无收入"的困境,正在导致一批本土AI创新产品外流。
今年6月,Manus将总部迁往新加坡,40名核心技术骨干随之出走。Heygen、Lovart等企业也相继将总部设在美国或日本。这种人才外流现象,实则是中美AI商业化路径差异的集中体现。
从2011年Marc Andreessen预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开始,中美互联网就走上了不同道路。美国通过SaaS模式推动企业服务创新,而中国则以消费互联网主导市场。这种差异在AI时代被进一步放大。
AI本质上是一种基础能力,它要求从问题出发直接抵达结果,而非依赖传统App的用户路径。这种"结果经济"模式,让入口价值不断被压缩。美国企业软件的"接口思维"恰好契合AI特性,而国内"入口思维"则成为制约因素。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国内AI产业的前景依然可期。技术浪潮的落地方式从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就像零售、电商、短视频等产业的崛起,中国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AI也一样,它未必颠覆大厂主导的产业结构,但一定会倒逼所有参与者从"控制入口"转向"连接接口"。
这种转变将成为AI产业走向商业化的关键分水岭。从争夺流量起点,到成为生态通路;从封闭用户路径,到放大自身被调用能力——这或许正是中国AI产业突破困境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