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独角兽靠什么起家?用户暴增,它究竟是怎样赔钱的?
AI编程公司真的赚飞了吗?
当风头正劲的AI编程赛道不断刷新估值纪录时,有人开始质疑——这些公司究竟是真赚了还是在透支未来?
最近业内传出消息,Windsurf这家AI编程公司半年估值翻倍,年入4000万美元却急着卖身,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
先看看这些数字:Windsurf半年估值翻倍,差点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Cursor(Anysphere)年入5亿美元估值99亿美元,创下SaaS历史最快1亿美元ARR纪录;Replit年入1亿美元估值11.6亿美元,18个月内增长10倍;Lovable在2025年6月ARR达到7000万美元,Creandum提供1430万欧元融资。
乍一看,这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故事吗?
但AI编程这种依赖订阅和客流的商业模式,不能只看收入,利润才是硬道理。
就像开餐馆天天满座,年底一算账却亏了两万,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AI编程公司普遍面临(尤其是Windsurf)极高的运作成本,毛利率普遍为负。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台高性能跑步机,但每次使用都要支付昂贵的电费,还得多花钱维护设备。
其中,大语言模型的调用费用就是大头。像Anthropic和OpenAI这类模型供应商不断更新模型性能,导致像Windsurf这样的公司不得不跟进升级。
而模型调用费用属于可变成本,调用量越大,费用越高。用户越多,调用量越大,成本越高,这与传统软件行业用户越多成本越低的逻辑恰恰相反。
AI编程初创公司Mocha创始人Nicholas Charriere坦言:"所有代码生成产品的利润率都处于近似平衡或亏损状态,情况可以说是相当糟糕。"他指出,该领域所有初创公司的可变成本相差无几,可能在10%到15%之间。
此外,AI编程赛道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Cursor、Replit、Bolt、Lovable这些后起之秀,还是Anthropic、OpenAI这些模型提供商亲自下场,都让这个重投入、高使用成本、难以形成护城河的赛道更加艰难。
前景不是一片光明吗?怎么突然这么黑暗了?
如何扭亏为盈?
为提高利润率,AI编程公司尝试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自研模型,减少对外部模型的依赖。但这条路并不轻松,比如Windsurf联合创始人兼CEO VarunMohan不得不放弃自研模型计划,因为成本太高。
与Windsurf不同,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则在今年一月高调宣布自研模型,这将使其对成本拥有更多控制。
但略显尴尬的是,Anysphere在七月挖来了AnthropicClaudeCode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但两周后,这两名员工又返回了Anthropic。
其次,相比自研模型,更轻松的办法是被收购。Windsurf选择的就是这条最艰难的路。
此外,不少像Anysphere这样的公司还将希望寄托于大语言模型成本的下降。
随着像GPT-5这样的先进模型不断推出,推理成本应该会随着计算效率提高而下降。
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据业内人士透露,最新一代AI模型的一些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因为它们在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时所需的时间和计算资源更多。
最后,也是最无奈的一招——向用户开刀。
Anysphere最近调整了定价结构,把运行最新版Claude模型所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最活跃的用户。
这一操作多少有点被刺用户,因为用户原以为$20/月的专业版订阅就已涵盖所有费用。
不久之后,AnysphereCEO Michael Truell在一篇推文中就价格变化沟通不清进行了道歉。
别看这一通骚操作下来很迷,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AI编码公司当下"进退维谷"的写照。
尽管Cursor是目前最受欢迎的AI应用之一,但依旧改变不了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的事实。
正如一位投资人表示,如果有其他公司开发出比Cursor更好的工具,用户可能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都是巨头的烦恼。
不过,如果连巨头都找不到盈利模式,那些拼命融资的AI编码初创,究竟在赌什么?又赌得起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