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客真的只有投资人感兴趣吗?普通用户还有什么需求?
AI播客,真的能讲出好故事吗?
最近在评测AI播客产品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市面上很多打着“AI播的”旗号的产品,其实更像是在给投资人讲故事。这些产品本质上不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为了打造一个闭环逻辑,让投资人觉得这个赛道有想象空间。
以来福电台为例,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故事。用户越多,平台收集的数据就越多,就能生成用户更爱听的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逻辑看似合理,但实际体验下来,AI生成的内容质量实在让人担忧。
内容质量:AI生成的播客,真的能打动用户吗?
来福电台的内容是AI生成的,有几十个莫名其妙的节目,比如“古代明星热搜榜”“大唐风云”“网事风云”,每期节目在十分钟左右,你可以左滑右滑切换系统给你推荐的单集。用户也可以点播,按住通话按钮,让AI定制生成一期几分钟的播客。
说实话,这种体验有点怪怪的。谁愿意听AI语音版故事会啊?故事还没喜马拉雅上的野。但仔细想想,这正是投资人最爱听的“数据飞轮+内容平台”的故事。用户听得越多,平台收集的数据就越多,所以能生成用户更爱听的内容,雪球就滚起来了。
这个逻辑是闭环的,你没法在来福电台的逻辑内部击破它。但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AI生成的内容本身太糟糕了。
我很难想象,有谁会津津有味地听AI生成的播客内容。打开来福电台,扑面而来的是“高阳公主与和尚的禁忌之旅”、“中年女性的节能智慧”“3种人正在慢慢消耗你的生活”这种东西。用AI做一个低配版喜马拉雅,显然是没有用户需求的。
更严重的是,这些内容是AI编的。你拿AI压缩已有信息,做论文解读、新闻摘要,这没问题。AI完全可以平替新闻资讯类节目,比如声动早咖啡。但你拿AI讲“退伍军人小王到云南创业,赌石成为百万富翁,后又沾染毒瘾妻离子散”这种故事(真是来福电台生成的播客),用户怎么敢信呢?这不是比故事会还垃圾。
播客的核心是人,人才能分享真实的经验见解,人才会发表冒犯性的言论。AI做不到,大语言模型没有主观能动性,它擅长压缩、结构化信息,但不能生成一手原创的信息。
听书籍作者录的播客,和听书籍生成的AI播客,完全是两个需求。前者有一部分陪伴、娱乐需求,后者完全是获取信息。
所谓AI播客,本质上是语音摘要工具。
谷歌的NotebookLM从来不说自己是AI播客,它的定位是“音频概览”(Audio Overviews)。这才是诚实的说法。这种工具唯一的价值场景,就是帮你读懂复杂文本。你给它一篇论文,它用语音给你讲清楚。这成立,但这和“忽左忽右”“Lex Fridman”这种播客毫无关系。
ChatGPT、豆包加上语音模式;NotebookLM、腾讯Ima这种知识库工具加上语音摘要功能很合理,但这肯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市面上所有叫AI播客的产品,竞争对手不是小宇宙上的播客,而是微信读书的语音朗读功能。
主要是,非要面向投资人讲平台故事,也别讲播客啊,播客真不是个好生意。
把音频换成视频,讲自己要做AI抖音。目前视频模型的真人效果还差了点,但可以专注整活方向,为用户定制生成二次元视频,或者胖猫、雨姐、秦始皇视频,这不比AI播客有想象力?
用户需求:AI播客,真的能满足市场期待吗?
其实很多人对AI播客的前景还有些疑问。AI播客的用户需求到底在哪里?目前来看,AI播客主要满足的是信息获取的需求,而不是娱乐需求。用户更愿意听真实的人分享经验,而不是AI生成的“故事会”。
AI播客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无法像真人播客那样产生情感共鸣。真人播客有情绪起伏,有个人特色,而AI生成的内容往往显得机械、生硬。这导致用户在收听时缺乏代入感,难以产生兴趣。
此外,AI播客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牺牲了内容质量。这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难以持续关注。
所以,AI播客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还需要在内容质量、用户体验和市场定位上做出更多努力。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市场前景:AI播客,真的能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AI播客的市场前景看起来不错,但实际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首先,用户需求是关键。如果用户不买账,AI播客就很难持续发展。其次,内容质量是核心竞争力。只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形成口碑效应。
另外,AI播客需要与传统播客形成差异化竞争。传统播客有真人主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而AI播客则更注重效率和信息传递。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可以帮助AI播客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过,AI播客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技术的限制、内容的创新、用户的接受度,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只有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AI播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在技术、内容和市场定位上做出更多努力。只有真正解决用户需求,才能让AI播客成为下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