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设计服装,会影响创意吗? 穿AI鞋子,真的会让人依赖吗?
你的思考能力有没有事,取决于你自己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人工智能有可能促进也有可能损害人的思维能力
编者按:MIT实验证实AI惰性思考侵蚀学习效果,但尼日利亚教师引导案例使成绩翻倍。创造力测试中GPT-4击败91%人类,却因锚定效应导致原创力危机——工具价值取决于人机协作顺序。文章来自编译。
越来越多人问我:“用AI会损伤大脑吗?”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并不是因为AI真的会对大脑造成生理损伤(其实不会),而是它暴露了我们对AI侵蚀思考能力的深层恐惧。本文将探讨如何让AI助力而非损害我们的思维。但大家为什么会执着于“AI伤脑”论呢?
部分源于对MIT媒体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那篇爆火的论文《ChatGPT如何影响你的大脑》的误读。实际研究远比媒体报道要平淡得多:大学生分组写论文——独立完成/用谷歌/用纯Chat
教育大脑
最容易预见AI会损害心智成长的场景是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将思考外包给AI而非亲力亲为,就会错失学习机会。我的宾大同事在土耳其高中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允许学生随意用GPT-4做作业时,他们会直接抄答案走捷径。尽管自以为从ChatGPT获益良多,期末考试分数却比未用AI组低了17%。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非恶意使用时伤害仍会发生。AI的训练目标就是高效答疑。如同学生本想请教解题思路,AI却直接给答案。MIT研究显示,这直接绕过了创造学习效果所需的(有时候是痛苦的)思维训练。问题不仅是作弊(虽然AI让作弊变得更加容易),更在于思维过程被简化。
尼日利亚教师引导案例给出了不同答案。当教学中加入AI辅助工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最终成绩提升明显。这说明AI工具的使用方式直接影响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学习路径。
创意大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创意思维。MIT研究发现,接触AI创意后,思维容易被其限制,如同被告知“别想粉色大象”后更难摆脱这种意象一样——即便是平庸的AI建议也可能挤占独特见解的生存空间。
这就像用AI做写作助手,如果把整篇文章交给AI完成,就等于放弃了思考环节。我坚持每篇文章初稿不用AI,先独立构思,再借助工具优化。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其中就包含深度思考。
如何避免被AI锚定?关键在顺序管理:先独立构思再求助AI。不管想法多粗糙,记录下来再说,就像小组头脑风暴前需个人独立思考一样,必须先捕捉独特视角才能避免被AI限制。
集体智慧
还有一个领域人工智能可能会伤害到我们,那就是它对社会化进程的影响。理想情况下,团队协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我们的绩效——团队应能产生更多想法,更好地识别潜在的机会和陷阱,并提供专业技能和能力来帮助执行。
现实中,最具启示性的管理文本之一,其实是中情局前身(OSS)在二战期间为平民编写的破坏行动指南。看看那些旨在造成士气低落和延误的破坏办公任务的点子,想想其中有多少是你会议中的正常环节。
因此,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早期用途就是总结会议,并且越来越多地用于总结你完全缺席的会议。这会引发一个会议的生存问题,比如“如果我们只看摘要就够了的话,那一开始为什么要开会?”或者“我是不是只用派个AI替身去参加会议就行了?”
但我们可以选择让AI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比如让AI扮演引导者角色,在会议中途创建定制的塔罗牌,帮助引导讨论。你给它一份会议记录,它帮你引出最好的想法。这只是人工智能可用于帮助我们提升集体智慧的一个有趣例子。
反“伤脑”论
人工智能不会损害我们的大脑,但不假思索的使用却会损害我们的思考能力。利害攸关的不是我们的神经元,而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很多工作值得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或取代(我们很少哀悼我们用计算器做的数学题),但也有大量工作需要发挥我们的思考能力。
对于这些问题,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你想保留工作中属于人类的那部分:先思考,先动笔写,先见面开会。
我们对人工智能“伤脑”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我们自身懒惰的恐惧。这项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逃避艰苦思考工作的轻松出路,而我们担心我们会选择这条路。我们确实应该担心。但我们也应该记住,我们是有选择的。
你的大脑是安全的。不过,你的思考能力有没有事,取决于你自己。
译者:boxi。
文章来自“36氪”,作者“神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