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真宜居?AI工具能助力生活吗?

2025-10-14 09:00:24 作者:Vali编辑部

珠海这座经济特区,正在用独特的方式演绎AI产业的未来图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它既不像深圳那样追逐硬核科技的尖端,也不像广州那样聚焦商贸中心的定位,而是选择以城市为试验场,构建"技术应用生态"。这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让珠海在AI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垂直模型的试验田

在珠海的产业园区里,"模数空间"正成为垂直模型的孵化基地。这里不仅聚集了大量AI初创企业,更形成了完整的垂直模型应用生态。从智能家居到城市治理,从医疗健康到交通出行,珠海正在用有限的城市资源撬动未来产业生态的雏形。

这种试验性布局源于珠海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最早发展集成电路的地区之一,珠海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积淀。这些优势为垂直模型的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比如在智能终端领域,珠海正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方向,这与本地产业基础形成完美契合。

二、人才政策的温度计

珠海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2年率先推出"百万重奖"政策,当时最高奖励可达160万元,这项政策至今仍被业界津津乐道。如今,珠海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从人才子女入学"任选优质学位"到医保90%报销比例,从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到12年免费教育,政策组合拳展现出十足的诚意。

这种政策温度对AI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以金智维创始人廖万里为例,他曾在多个城市辗转,最终选择回到珠海创业。"这里不仅有宜居的环境,更有人才政策的温度。"他说。这种吸引力让珠海成为AI人才的聚集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三、云上智城的未来图景

2024年珠海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云上智城"概念,这个规划背后是深远的战略考量。通过设立5亿元"算力券",珠海正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的成本。这种支持力度在珠三角地区颇具竞争力,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说具有重要吸引力。

但珠海的挑战同样明显。作为体量相对较小的城市,财政资源有限。2024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5.16亿元,支出达649.98亿元,其中科技支出46.53亿元。这种财政压力要求珠海在政策设计上更加精准。通过差异化鼓励政策,珠海正提速建设"云上智城",培育新质生产力。

这种发展策略与珠海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实现5分钟到澳门、35分钟到香港的快速通勤。这种区位优势让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占据独特地位,为AI企业"链接全世界"提供了天然通道。

在百城竞逐"人工智能之城"的今天,珠海没有选择跟风"烧钱",而是用有限的城市资源撬动未来产业生态的雏形。这种务实的策略,或许正是珠海在AI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当其他城市还在追逐技术指标时,珠海已经用自身发展验证了"技术应用生态"的可行性。

文章来自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作者"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