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交产品为何在日本遇阻?未来发展方向会如何调整?
七月初的组织会议上,百度点名了几个产品,明确提到要对这些产品减少投入,除了被媒体称为“能用版Manus”的心响,还有一款 AI 社交App“月匣”。月匣3月正式上线,业内此前对这一产品的描述是成为Z世代心中“全时全景的灵魂伴侣”,而不到四个月,这款产品就被打入“冷宫”。这一现象折射出AI社交赛道的遇冷趋势,从国内头部产品到海外应用,整体热度明显下滑。
AI社交的赛道,比原来多了几分冷意。以国内两大头部 AI 社交应用为例——字节的猫箱和 MiniMax 的星野,二者今年的国区双端日下载量从巅峰时期的 2 万+暴跌至 7 千以下,跌幅超过腰斩。这种断崖式下滑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出市场对AI社交产品的信心动摇。即便是曾被寄予厚望的Character.AI,也在日本市场遇冷,难以突破本土用户认知。
头部企业近期减少投入的动作,更透露出一丝“退场”的意味。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市场环境、技术瓶颈和用户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AI社交产品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其商业价值和用户黏性面临双重考验。
不单单在国内,其他海外市场的AI社交似乎也热度不再,尤其是在孤独经济十分旺盛的日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些AI社交产品甚至未能占领这样一个恋爱游戏、动漫等内容高度成熟的市场。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新著《孤独社会》中预言:当AI技术全面渗透生活,人类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第五消费时代”,而孤独感将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社会特征。
在日本,高度的老龄化、少子化和大规模的未婚男女,让孤独感早已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2023)修订版》的数据,日本人终生未婚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平均男性不婚率达到28.25%,女性达到17.81%,合计高达46.1%,创下历史新高。
强烈的孤独感,催生出体量庞大的“单身经济”或者“陪伴经济”。比如日本的“租赁恋人”产业就非常成熟,某个不起眼的出租男友的网站,打开页面,赫然写着用户数达60000人。同时,日本在利用前沿技术满足情感需求,解决婚恋、生子难题上更是领先全球。
去年,一位52岁日本大叔和55岁日本阿姨的结婚新闻曾引发热议,这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传统婚姻模式的松动。但即便如此,AI社交产品在本土市场的表现依然不温不火,说明技术手段与用户心理之间仍存在隔阂。
当虚拟陪伴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刚性需求,AI伴侣凭借其可规模化、个性化和强互动性的特征,一度被认为是大模型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主赛道之一。然而,仅仅一年时间,这个赛道已经有了“失宠”的意味。
资本的热情出现了明显降温。今年以来,AI社交领域并未涌现大额融资案例,AI社交产品似乎慢慢淡出了VC与大厂的核心战略视野。那些缺乏大厂及明星初创公司背景的小型产品,有的已经消失在市场,而头部AI社交产品中,即使背靠大厂,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像阅文旗下的AI语音对话社交产品“筑梦岛”,因低俗擦边内容被责令下架整改。
不止国内,监管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曾让Talkie、LiveMe、Tango等明星AI情感陪伴产品,在全球双端下架。
站在整个AI技术及应用领域的视角上,我们能够看出,AI社交兴起,一个关键原因是生成式AI突然爆发,当时情感陪伴被认为是AI技术落地的一个重要场景。但现在,随着AI技术的应用场景越发广泛,AI社交的战略价值自然逐渐下降。比如以学习辅导为核心的“AI+教育”应用,在用户规模和粘性上已全面超越泛娱乐及生活类应用,成为最成功的垂直场景。
从泛娱乐、泛聊天,向更具生产力属性的“工作学习”场景深度渗透,也是今年AI技术落地的一个发展趋势。
AI社交从风口上跌落,还在于其商业价值的泡沫被戳破。相关研报显示,海外头部产品Character.AI的2.33亿月活,仅对应1670万美元年收入,用户付费率(ARPU)低至0.72美元/年,甚至无法覆盖人力成本。
在国内,AI社交产品同样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据某自媒体从业内知情人士了解,某头部出海AI情感陪伴产品的平均日流水,稳定在4万美元以内,而该产品每个季度用于增长的支出,就高达数千万美元。高成本的投流,不仅没带来预期的增长,反而用户留存低下。
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的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
悲观来看,AI社交除了等待下一次技术变革,似乎没有重新站在风口的可能。只是,商业变现前景不明,再加上被投资人抛弃,融不到钱,恐怕在下一次技术变革来临前,大部分AI社交产品或许已经死掉。
出海未必是条明路,就像在孤独经济盛行的日本,AI社交还难以抓住用户的心。
当然,当新一轮的重大技术变革出现,同样会催生又一轮的AI社交创新热潮,因为孤独所滋生的情感陪伴需求是真需求,而非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