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商套路真不少?这些AI作弊手段,到底能坚持多久?
AI作图工具已经渗透到电商交易的方方面面,从商品展示到买家维权,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现象:一些消费者为了在交易中占便宜,会用AI生成瑕疵图向商家申请退款。比如把完好无损的榴莲照片改成腐烂状态,再配上描述性文字,让商家误以为商品有质量问题。
这种操作之所以能奏效,主要因为水果类商品退货成本高,卖家往往只能选择直接退款。有些商品虽然能退货,但因为客单价低、流程繁琐,商家也倾向于简单处理。不过商家也不是完全被动,他们要求买家把瑕疵品剪坏,让商品失去使用价值。
但这种防骗手段现在也被AI破解了。我们从多个电商平台的卖家口中了解到,这种骗术其实早有先例。十年前就有买家用PS工具在商品照片上添加瑕疵,但那时候人工P图的痕迹比较明显。现在AI生成的图片几乎看不出破绽,让商家鉴别难度大大增加。
如今的购物平台上,AI应用已经形成两股力量:一方面,商家用AI制作精美商品图、虚拟模特展示、伪造好评;另一方面,买家用AI生成瑕疵图进行维权。这种「魔法打败魔法」的博弈让买卖双方都陷入信任危机。
我们实际测试了几个AI工具,发现给正常商品添加瑕疵非常简单。虽然生成的图片会带有水印,但裁掉水印也不难。不过要生成商品被破坏的效果,对AI模型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网友们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但每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比如要求买家上传视频,但视频生成工具也能快速生成高质量视频;要求多角度拍摄,但AI技术迭代速度快,这种「补丁」很快会被突破;要求App内拍摄,但用两台手机互拍就能绕过限制。
综合来看,单一证据形式都容易被伪造。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要求买家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包含拆箱、剪裁、展示瑕疵等关键步骤的多角度、全过程实拍视频或连拍图片。
<AI作图工具已经渗透到电商交易的方方面面,从商品展示到买家维权,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现象:一些消费者为了在交易中占便宜,会用AI生成瑕疵图向商家申请退款。比如把完好无损的榴莲照片改成腐烂状态,再配上描述性文字,让商家误以为商品有质量问题。
这种操作之所以能奏效,主要因为水果类商品退货成本高,卖家往往只能选择直接退款。有些商品虽然能退货,但因为客单价低、流程繁琐,商家也倾向于简单处理。不过商家也不是完全被动,他们要求买家把瑕疵品剪坏,让商品失去使用价值。
但这种防骗手段现在也被AI破解了。我们从多个电商平台的卖家口中了解到,这种骗术其实早有先例。十年前就有买家用PS工具在商品照片上添加瑕疵,但那时候人工P图的痕迹比较明显。现在AI生成的图片几乎看不出破绽,让商家鉴别难度大大增加。
如今的购物平台上,AI应用已经形成两股力量:一方面,商家用AI制作精美商品图、虚拟模特展示、伪造好评;另一方面,买家用AI生成瑕疵图进行维权。这种「魔法打败魔法」的博弈让买卖双方都陷入信任危机。
我们实际测试了几个AI工具,发现给正常商品添加瑕疵非常简单。虽然生成的图片会带有水印,但裁掉水印也不难。不过要生成商品被破坏的效果,对AI模型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网友们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但每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比如要求买家上传视频,但视频生成工具也能快速生成高质量视频;要求多角度拍摄,但AI技术迭代速度快,这种「补丁」很快会被突破;要求App内拍摄,但用两台手机互拍就能绕过限制。
综合来看,单一证据形式都容易被伪造。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要求买家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包含拆箱、剪裁、展示瑕疵等关键步骤的多角度、全过程实拍视频或连拍图片。
AI鉴别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市面上有很多AI鉴别器,但实测发现鉴别效果像「抽卡」游戏,大多数时候系统也无法确定是否是AI生成的。
更具前瞻性的技术方案是引入数字水印和内容溯源技术。目前科技界正在推动C2PA等标准,谷歌推出的SynthID工具可以在AI生成的内容中嵌入数字水印。这种技术就像给AI内容装上「数字身份证」,记录生成和修改的关键信息。如果未来主流AI模型都加入这类标记,溯源和鉴别将变得容易得多。
归根结底,AI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监管的滞后,让买卖双方的作假门槛都降低了。个人力量难以防范,反而可能增加商家售后和买家维权的成本。
这场信任危机正在演变为持续的「攻防战」。一方面,AI生成技术不断进化,伪造的图片和视频越来越逼真;另一方面,AI检测技术也在奋力追赶,试图通过分析图像的微观特征识别伪造痕迹。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猫鼠游戏,考验着双方算法的迭代速度。
平台方也在探索多种技术和策略组合。比如通过强化证据链的完整性提高伪造难度,对App内相机拍摄、带有时间戳和地理位置信息的照片赋予更高证据权重。淘宝此前还发布公告治理AI假图,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用户信用模型,对行为异常的账户进行更严格审查,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当技术手段难以一锤定音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服务,则提供了一种结合技术与人工的解决方案。
长远来看,行业内普遍认为建立统一的、可追溯的数字内容标准至关重要。像SynthID这样的数字水印技术,如果能成为行业共识并广泛应用,无疑将为解决当前的信任困境提供最有效的技术路径。
最终,这场由技术引发的问题,或许仍需依靠更成熟、更统一的技术来寻找答案。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