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AI产业,未来方向在哪? 哪些机遇值得关注?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实现硬件优势与产业化能力的双重突破?
从几十年前的南部滨海渔村,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科创、外贸和金融高地,深圳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以及年轻、开放、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创客之都”。这里不仅孕育了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更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势头。当全球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时,深圳早已在产业布局、硬件制造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人工智能热潮涌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词,深圳今后又将怎么走?
数读“AI”之城
不妨先从一系列数据感受深圳的AI热度。《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指出,深圳是人工智能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深圳均位居全国之首。其中,有代表性AI企业包括云天励飞、奥比中光和晶泰科技等。
这50强榜单主要聚焦于专注AI算力或算法的中国企业,既不包括具身智能企业,例如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飞行器和智能家居,也不涵盖那些在AI领域表现突出但AI非其核心业务的企业。假设以上这些企业也被囊括进去,深圳的占比势必会更大。
此外,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发布《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3069家,其中深圳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庞大的企业数量背后,是相对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梳理发现,深圳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层(算力/数据)、技术层(算法/平台)、应用层(场景/产品)、产业层(制造/服务)的全链条体系。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从软件开发到场景落地,深圳正在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人工智能生态。
全面发展、硬件突出
业内认为,“AI+智能终端”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商业化出口。深圳智能终端领域的优势,意味着更丰富的商业化场景和更强大的产业化能力,这也将促进“大脑”——大模型的发展。智能终端包括无人机、送货机器人、工厂里的机械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这些大都是深圳既有优势产业,或是在深圳已经实现广泛应用。
深圳庞大的终端智能产业和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不断自动产生相关场景的准确数据,这正是大模型产业应用非常渴求的资源。以星尘智能的机器人进驻深圳养老院为例,养老院环境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应变智慧提出极高要求。这种真实场景的考验,正是大模型技术迭代的重要推动力。
政策赋能加速落地
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2024年至2025年5月,深圳市区两级出台23项AI专项政策,包括市级政策8项、区级政策15项。创新推出“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这些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在深圳全市AI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的氛围之下,不仅AI赋能当地千行百业,开放的AI应用场景也反向推动AI技术攻关和商业化应用。例如星尘智能的机器人已经进驻深圳养老院,通过真实场景的不断锤炼,机器人的场景理解、决策判断和实时交互能力得以高效提升。
未来布局与建议
面向未来,专家建议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细分赛道众多、且不同赛道专业化程度颇高,在大力推进AI颠覆和重做各行各业的同时,应有一套区别于以往的体系化新机制。包括组建兼有经济产业管理运作能力和垂类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专家队伍,进行产业图谱的梳理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蓝图,全程陪跑跟进筛选出来的优质创新型项目,从而降低盲目低水平试错的比例。同时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减少限制,鼓励创新探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开放程度。
从当初的渔村到今日的国际大都市,“开放”“创新”“拼搏”一直是深圳发展的精神内核,在产业快速迭代的当下和未来,这依旧是深圳制胜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作者:曾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