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厮杀后,巨头AI布局是场什么样?未来战役,谁能笑到最后?
在外卖补贴大战落幕后的市场寒冬中,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悄然转向。美团、京东与阿里不再执着于烧钱扩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赛道。这场由硬件驱动的科技竞赛,正在重塑外卖行业的底层逻辑。
01 从烧钱到造物:巨头的转型之路
京东的转型路径最为清晰。早在2015年就启动无人机项目,但直到2024年才在物流仓储领域实现突破。其投资的智元机器人机械臂,让亚洲一号智能仓的分拣效率提升40%。这种"技术成熟度优先"的策略,让京东在硬件落地方面占据先机。
美团则选择"激进撒网"。2024年投资8家具身智能企业,其中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狗配送已在城市商圈试运行。这种"本地生活场景渗透"的打法,让美团将智能硬件与餐饮、酒店等密集场景深度绑定。
阿里则聚焦"大脑"而非"本体"。通过通义Qwen大模型,投资逐际动力(关节技术)与星尘智能(感知算法),构建起"云端AI+物理载体"的差异化优势。这种"软硬结合"的策略,让阿里在技术密度上形成独特竞争力。
02 硬件困局:创新者的窘境
三大巨头的转型并非易事。以配送机器人为例,仅减速器+伺服电机就占整机成本的30%。某企业为伪需求投入2000万模具费的教训,印证了硬件领域的"越亏越深"特性。
京东的无人机项目曾计划"村村通",但最终停留在5kg级多旋翼机的常态化运营。这种"硬件化"困境在互联网企业中普遍存在。阿里曾投入300人团队研发"菜鸟小G",却因技术瓶颈和成本倒挂被迫转型。
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小袋"也曾遭遇高成本挑战,每单成本12元远超骑手。这些案例揭示,互联网企业虽具备融资优势,但硬件领域的创新仍需突破组织惯性。
03 投资逻辑:技术成熟度与场景渗透
京东的策略聚焦"技术成熟度",选择分拣效率提升40%的机械臂等成熟方案快速落地。这种"买机器人上京东"的渠道心智,正在构建起新的产业生态。
美团则主打"场景渗透",通过700万商户网络打造本地生活系统。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在无人药店的落地,星海图导购机器人进驻500家商超,这些案例印证了"智能+生活"的融合趋势。
阿里的"云端AI"战略,将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其万卡规模算力集群承载的智能辅助驾驶数据产线,正在向具身智能产业延伸。这种"算力+场景"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技术纵深。
04 市场变局:从补贴到技术密度
当前外卖三巨头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静待具身智能技术成熟。若单台机器人成本降至商用水平,将彻底改写行业规则:京东的供应链机器人、美团的本地生活数据、阿里的云端AI,均可与具身智能形成闭环。
这场技术竞赛的关键,在于能否整合技术、供应链与场景,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正循环。谁能在成本控制与场景落地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将主导下一个时代的商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