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剧本,速度快得离谱? 短剧创作,未来还靠谱吗?

2025-10-15 08:15:24 作者:Vali编辑部

短剧行业洗牌期:创作者的两难抉择

短剧编剧的两难抉择:创作与生存的平衡

在横店影视城的拍摄基地,一位编剧正在修改剧本。他每天工作12小时,但稿费只有500元。"现在拍的都是AI洗稿的模板剧,连编剧都懒得细看。"他无奈地说。这种现象在短剧行业已成常态,资本、平台和创作者之间的博弈正在加速行业洗牌。

平台主导下的创作者困境:流量与版权的博弈

某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红果短剧的月活用户达到2亿,远超河马短剧的4000万。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制作方的分成比例上。一位制片人透露:"我们和红果合作,必须保证拉新数据,才能拿到高分成。这就像在平台的流量池里打转。"

平台对内容的控制力正在增强。某制作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平台要求我们拍精品剧,但精品剧的投入产出比远不如批量生产。像河南某公司8天拍3部短剧,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能快速回本。"

短剧创业者的不同选择:有人坚守,有人转型

在厦门经营影视公司的张虎,去年尝试做短剧却折戟。"我花了几百万投资,结果版权没拿到,宣发费还倒贴。"他坦言:"虽然没赚到钱,但至少没亏本。"这种谨慎态度在行业里并不少见。

另一位制片人白宇宙则更看重平台的流量优势:"我们和红果合作,虽然分成低,但能快速获取用户。平台掌握流量,我们负责内容生产,这种模式已经很成熟。"

AI洗稿与批量生产的行业潜规则

在杭州某短视频平台,AI生成的剧本模板每天被反复使用。"这些剧本都是套话,连剧情都差不多。"一位编剧抱怨道。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让短剧制作效率提升,但也压缩了创作空间。

郑州某公司开发的"8+3"模式,即8天拍摄3部短剧,成为行业新标杆。这种模式虽然质量参差,但能快速回本。"我们公司现在就是靠这种模式赚钱。"负责人说。这种批量生产模式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生态。

短剧行业的洗牌与重生

在关注短剧的这段时间,最直观的感受是行业变化之快。从最初资本涌入的热潮,到如今平台主导的格局,短短五年时间,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调整的转变。

宇航的困惑,正是整个行业的真实写照。当AI洗稿成为标配,当平台垄断挤压创作空间,当批量生产取代匠心打磨,这个曾被视为电影平替的新兴领域,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洗牌。

但正是这种洗牌,让行业获得新生。对从业者而言,关键不在于行业是否"值得留下",而在于清楚自己想要的是赚钱还是作品。毕竟,在短剧行业,能真正干起来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