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ax的AI之路,闫俊杰怎么看?这波技术革新,生产力能提多少?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台上,AI技术不再停留于实验室概念,而是化身为具体产品走进日常生活。从智能穿戴设备到智慧家居系统,从智能座舱到AI语音交互设备,各大厂商都在展示如何将AI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这种转变意味着AI行业正从“技术竞赛”转向“商业实践”,企业不再单纯追求模型参数量,而是更关注实际应用价值。
MiniMax的展台成为焦点。这家公司不仅展示了MiniMax Agent、海螺AI等核心产品,还通过智慧家居、智能音响等硬件设备,呈现AI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从文旅、教育到医疗、金融,AI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这种变化背后,是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推理成本一年内下降了十倍,开源生态迅速崛起,AI应用商业化进入加速期。
摄影:孔月昕
在这一背景下,7月26日的开幕式上,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出的核心观点引发行业关注:AI正在成为社会的生产力工具,而非简单的互联网产品。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对AI本质的重新定义。演讲中,他通过多个案例说明AI如何改变生产方式、激发创意,并推动社会进步。
闫俊杰在演讲中提出了几个关键观点:首先,AI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基础性生产力。其次,AI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更注重技术底层能力。第三,AI行业将呈现多元化格局,多家企业将共同推动技术发展。第四,AI技术将持续进化,其提升空间几乎没有边界。第五,技术创新将降低研发成本,使AI行业更具可持续性。
以智慧家居为例,传统方式需要工程师编写大量代码,而AI可以生成软件自动完成数据分析。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技术门槛。在创意领域,AI同样展现出强大能力。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IP的衍生开发,过去需要耗费数月时间,而现在AI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符合潮流的新形象。这种效率提升让创意表达更加自由。
闫俊杰还提到,AI正在超越最初的设计预期,催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应用。例如,解析古文字、模拟飞行、设计天文望远镜等复杂任务,只需少量协作即可完成。这种能力突破让AI成为个人创造力的延伸工具,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
在AI技术持续进步的背景下,闫俊杰指出,AI公司不是简单复制互联网模式。这种差异源于AI技术本身的特性:它是一种基础性生产力,能够持续增强个人和社会能力。以公司内部实践为例,70%的代码由AI生成,90%的数据分析依赖AI完成。这种深度参与让AI成为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AI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基础标注工作,现在可以由专业AI完成。这使得标注员能够专注于更具价值的专家型工作,帮助模型持续优化。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推动了AI能力的泛化发展。
AI在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只要环境能被定义,且存在明确的奖励信号,AI就能通过学习解决相应问题。这种适应性让AI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于各种场景,从简单任务到复杂系统都能胜任。
闫俊杰认为,AI技术的持续进步将带来深远影响。他指出,AI能力的增强几乎没有上限,这种趋势将推动技术不断突破。从模型参数量到计算速度,从训练成本到推理效率,AI技术的优化空间仍然广阔。
在AI技术普及过程中,闫俊杰强调了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AI领域将出现多个竞争者,这种格局源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不同模型的对齐目标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其应用场景和表现;其次,多Agent系统的发展让单一模型优势减弱;最后,开源模型的崛起让技术竞争更加激烈。
这种多元化格局对行业意味着什么?闫俊杰认为,AI技术将变得更加普惠,使用成本也将持续下降。过去一年半,虽然算力资源增加,但模型参数量没有显著增长,这反映了技术发展更注重效率而非规模。这种趋势让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参与AI技术研发,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在AI技术发展过程中,算力使用呈现新的特点。虽然Token成本降低,但实际使用量大幅增加。从ChatBot到Agent系统,单次对话的Token消耗增长数十倍。这种变化意味着,AI技术的普及需要更高效的算力分配和优化方案。
闫俊杰指出,AI技术的普惠化是必然趋势。他认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将服务于大众,而非单一组织。这种发展路径意味着,AI技术的最终形态将是多方协作的结果,既包括技术公司,也包括普通用户。这种开放性让AI技术能够持续演进,满足更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这次演讲,闫俊杰为我们描绘了AI技术发展的未来图景:从基础生产力到社会创新工具,从技术竞赛到商业实践,AI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意味着社会整体的进步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