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帮设计出好鞋吗?哪些工具真正实用?
当7月16日黄仁勋在公开演讲中将MiniMax与DeepSeek、阿里巴巴、百度并列提及,并称"开发的产品都是世界级"时,沉寂半年的AI四小强仿佛回到了战场。这波技术较量不仅关乎市场话语权,更关系到AI赛道的未来格局。
进入7月,AI四小强集体发力Deep Research,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阶跃星辰率先开启邀请测试,MiniMax连续五天上线推理模型M1、视频生成模型等产品。月之暗面的Kimi Research紧随其后,智谱的AutoGLM沉思版也已具备智能体功能。这场技术突围战,让原本低调的AI四小强重新站上了竞技场。
在大模型技术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AI四小强的策略选择显得尤为关键。某头部创投机构联创林晟指出,当前市场更看重垂直领域的深度研发能力。"单靠参数量和Demo已无法打动投资人,必须通过Deep Research和Agent展现实际价值。"他强调,这种技术路线能帮助AI四小强在大厂夹击下找到安全区。
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品竞争力。月之暗面的Kimi-Researcher在"人类最后一场考试"中取得26.9%的Pass@1成绩,创下新纪录。但相比Manus和Lovert的全球关注度,其融资规模和市场反响仍有差距。这反映出AI四小强在技术突破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挑战。
这场技术竞赛不仅关乎产品性能,更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态度。智谱成为首家启动上市辅导的AI大模型企业,MiniMax传出即将完成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这些资本动作预示着,AI四小强正在加速向商业化迈进。
然而,技术优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商业成功。前Manus员工方成透露,Agent任务的Token消耗量往往达到22万,比基础对话模型高出十倍以上。这种高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也考验着AI四小强的商业化能力。
从市场表现来看,Manus的月访问量从2376万次降至1730万次,Genspark的访问量也出现下滑。这些数据表明,Agent技术距离实现产品市场匹配度(PMF)还有一定距离。但正如OpenAI团队负责人Issa Fulford所言,"专业用户愿意为详细报告等待30分钟",这种耐心正是技术落地的关键。
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2025年,AI四小强必须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技术领先,又要实现商业变现。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较量,将决定AI赛道的最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