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惊艳亮相,Moz1值得关注吗?它能给你的设计带来什么?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台人形机器人用灵活的动作吸引了众多目光。这种「闲不住」的机器人不仅能在展台完成复杂任务,更在多个场景中展现出超越预期的表现。
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具身智能正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到全球首个格斗大赛和马拉松比赛,这些机器人的表现越来越接近人类。在WAIC展会上,各类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让观众大开眼界。
现场最吸引人的是千寻智能的展台。他们的机器人像服务员一样,能准确识别用户指令,从冰箱取出饮料并递到观众手中。整个过程完全由VLA模型自主完成,展现出极高的智能化水平。这种能力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对具身智能领域的深度布局。
这家成立于去年2月的公司,正在用技术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他们研发的Moz1机器人是国内首个具备高精度全身力控的具身智能设备,拥有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一体化关节的功率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出15%。在速度、精度、安全性和仿生力控方面,Moz1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在展台现场,Moz1展现出的技能让人印象深刻。从精准的太空步到复杂的S型压弯,从掌上迷宫走珠到搭积木,这些动作都显示出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臂叠衣区,机器人轻松完成抓取、折叠、堆高等动作,将乱衣变成整齐的豆腐块。
这种表现意味着机器人已经突破了传统预设任务的限制,具备了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智能决策的能力。对于千寻智能来说,这种能力的实现离不开全栈自研的具身机器人技术,以及软硬协同的体系化积累。
在模型技术方面,千寻智能采用端到端VLA(视觉-语言-动作)技术路线,这种架构让机器人能够理解世界并高效行动。他们自研的Spirit v1模型在适应复杂环境和多样化任务方面实现突破,成功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这一行业难题。
从模型到机器人本体的完整闭环系统,让Moz1具备了真正的实战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办公场景中,如整理桌面、扔垃圾、座椅归位、擦黑板等任务,还能适应更多复杂场景。随着经验积累,Moz1有望承担更高难度的协作任务,成为办公环境中的全能助理。
在硬件方面,Moz1同样展现出多项突破。26个自由度赋予其强大的灵活性,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带来出色的动力表现,高精高速的WBC系统优化复杂动作规划。负载自重比达1:1的设计,让机器人在实际任务中更具实用性。
这些软硬件突破贯穿从算法模型到本体设计、从运动控制到任务执行的全栈式优化,使Moz1具备第一梯队的实力。这种「AI模型进化+硬件性能突破」的协同模式,构成了千寻智能在具身智能赛道的核心优势。
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印证了Moz1的潜力。千寻智能成立不到一年半,就完成多轮融资,其中PreA+轮近6亿元融资由京东领投。这种资本支持不仅源于领先的技术实力,更因为具身智能赛道的巨大市场空间。
随着大模型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像千寻智能这样的本土企业正在构建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生态。创始人团队丰富的全球市场经验,加上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正在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验证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这种发展趋势,让人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