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景鲲”搞了个啥?华人AI Agent全球嗨翻天,到底靠什么?
2025年,华人团队在AI Agent领域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热潮。从硅谷的科技峰会到海外投资圈,从埃隆·马斯克的社交媒体点赞到各大VC的持续关注,这场由Manus开启的Agent浪潮,正在改写AI应用的未来格局。
当美国旧金山的科技峰会上,一张印着"45天实现3600万美元ARR,10周上线8个产品"的传单出现在每个座位时,这场由Genspark掀起的创业狂潮,让海外企业惊呼"这是什么神仙团队"。MainFunc创始人景鲲,这位前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用不到半年时间让公司估值突破5亿美元,成为华人AI创业的标杆。
2025年,AI Agent的崛起并非偶然。从2023年OpenAI发布GPT Builder低代码开发工具,到Claude 3.7 Sonnet混合推理模型的推出,技术突破为Agent发展铺平道路。但真正让这场浪潮爆发的,是Manus等初创公司展现的灵活性和执行力。相比大厂在组织惯性中的谨慎,这些小团队能快速响应技术变革,用更高效的工程手段完成产品落地。
在硅谷的创业圈,"套壳"已成为通用Agent的常见策略。Monica团队将Claude、Gemini等高性能模型整合进Manus,用4次框架重构提升运行速度。但这种依赖第三方模型的模式,也让初创公司面临性能瓶颈。正如一位AI投资人指出,未来通用Agent大概率会被OpenAI、Anthropic等模型厂商主导,创业公司只能转向垂类领域。
从设计Agent Lovart到游戏AI《Whispers from the Star》,垂直领域的创新正在成为新战场。LiblibAI团队用图像模型社区积累的资源,开发出专为设计师打造的Agent。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则将Agent融入游戏剧情,让玩家通过交互触发不同故事线。这种聚焦特定场景的模式,让Agent在垂直领域展现出更强的实用性。
尽管Manus等通用Agent取得亮眼成绩,但实际体验中仍存在"幻觉"、意图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用户反馈显示,即便执行生成网站、研报分析等基础任务,通用Agent的稳定性仍需提升。数据显示,Manus和Genspark的月访问量持续下滑,说明产品市场匹配度尚未完全验证。
在AI应用的竞赛中,垂类Agent正展现出独特优势。当模型性能无法支撑大而全的通用任务时,垂直领域的认知积累和资源壁垒,成为创业公司的护城河。从设计到游戏,从金融到医疗,每个垂直领域都孕育着新的机会。2025年的Agent浪潮,或许正是这场垂直化革命的开端。
ARR火速冲上千万美元,通用Agent突出大厂重围
2025年AI Agent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Genspark用9天实现1000万美元ARR,远超Cursor用21个月的记录。这种快速变现能力,源于两年来用户对AI解决问题意愿的显著提升。相比大厂在组织惯性中的保守,初创公司能更快捕捉市场机会。
通用型产品的竞争格局也发生微妙变化。百度"心响"虽未收费,但DAU不高,仅3个月就放缓投入。这说明大厂在AI创新时代,反而受制于组织惯性和政策谨慎。而像LiblibAI这样的垂直领域公司,却能更灵活地整合资源,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技术红利期有限,只有快速建立用户心智的团队才能抓住机会。Manus团队50人仅用3个月完成产品开发,Lovart更是仅用2个月就上线。这种速度优势,让初创公司能抢占市场先机。但要想持续发展,还需要深入场景、定义产品形态,并用工程手段打磨用户体验。
通用Agent的未来充满变数。当OpenAI等大厂推出面向Pro用户的Agent服务,20%的用户升级为月费200美元的订阅会员。这预示着,通用Agent终将被顶尖模型厂商掌控。而创业公司则需要转向垂类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通用不是未来,垂类才是创业的王道?
在AI Agent的浪潮中,不少产品看似声势浩大,实则缺乏实际价值。用户反馈显示,即便执行基础任务,Manus仍存在逻辑不连贯、意图理解偏差等问题。月访问量的持续下滑,说明通用Agent的PMF尚未完全验证。
这种依赖第三方模型的模式,让初创公司面临性能瓶颈。当OpenAI等大厂推出更高效的Agent服务,用户更愿意为其付费。这暗示着,通用Agent的主导权或将易主。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转向垂类领域成为更稳妥的选择。
垂直领域的创新正在加速。从图像设计到游戏剧情,从金融分析到医疗诊断,每个细分场景都蕴含着新的机会。LiblibAI、蔡浩宇等团队的实践表明,当AI聚焦具体领域,就能更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这种垂直化趋势,或许正是AI Agent发展的必然方向。
这场由Manus开启的Agent浪潮,正在重塑AI应用的未来。从通用到垂类,从大厂到初创,每个参与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2025年的这场变革,或许只是AI应用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