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押注AI穿搭,未来潮流走向会是啥? 智能风尚,哪些品牌值得关注?
最近具身智能领域热闹非凡,京东和美团两大巨头接连出手,掀起了一场科技领域的“暗战”。从7月初开始,京东一口气领投三家具身智能企业,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让业内人士直呼“下血本”。而美团也不甘示弱,早在7月上旬就完成了两笔投资,两家企业的动作背后,暗藏着对具身智能赛道的深度布局。
这场“科技军备竞赛”看似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实则是对具身智能技术落地能力的直接检验。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硬件+大脑”的双轮驱动,只有真正实现量产交付,才能在实际场景中证明自身价值。从当前的融资动态来看,京东的布局明显偏向“硬核技术+场景应用”的组合拳,这种打法既符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也契合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千寻智能作为这波投资中的亮点,其技术路线颇具代表性。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公司由前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创办,团队背景扎实,拥有从算法研发到硬件工程的全链条能力。其自研的VLA模型Spirit v1已经能完成桌面整理、垃圾处理等基础任务,而Moz1人形机器人的发布更让业界看到具身智能在硬件性能上的突破。26个自由度、1:1的负载自重比,这些数据背后是扎实的工程积累。
众擎机器人则展现出更强的产业化能力。从Pre-A++到A1轮的两笔融资,累计金额近10亿元,显示出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高度认可。这家公司不仅具备从核心零部件到运控算法的全栈自研能力,更在产品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PM01人形机器人8.8万元的起售价,意味着具身智能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逐际动力的布局则更侧重于平台化建设。其LimX VGM技术通过视频数据训练机器人操作能力,实现了零真机样本的创新突破。这种技术路径为具身智能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即将量产的消息,更让市场看到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曙光。
京东的布局远不止于投资。早在本轮投资之前,京东已经在内部设立具身智能业务部门,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JoyInside团队将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机器人、玩具、家居等硬件设备,构建起“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体系。这种从技术到场景的完整链条,正是具身智能走向商业化的关键。
从投资逻辑看,京东的布局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投资推动技术迭代,另一方面,借助自身供应链优势加速产品落地。这种“技术驱动+场景应用”的双轮模式,既保证了技术的持续创新,又提升了商业转化效率。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一台机器,而是创造一个能融入人类生活场景的智能伙伴。
这场投资大战背后,折射出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从最初追求技术突破,到如今重视场景落地,行业正在经历从“实验室阶段”向“应用阶段”的关键转变。京东和美团的布局,不仅代表着资本市场的看好,更预示着具身智能技术即将迎来大规模商用的拐点。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并非孤立。从投资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到扶持智元机器人,京东的每一次出手都在强化其在具身智能生态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布局不仅是对技术的看好,更是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
具身智能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硬件性能和算法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从当前的融资动态来看,京东的布局已经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各个环节。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轨并进,或许正是具身智能行业突破的关键所在。
当京东、美团等巨头纷纷押注具身智能,这场科技竞赛的胜负已不再取决于谁投得更多,而是谁更能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从当前的进展来看,具身智能正站在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的临界点,而这场投资大战,正是这场变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