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版权风险真的大了?未来创作,该如何规避?

2025-10-16 08:10:44 作者:Vali编辑部

最近中央网信办出手了,要在全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这件事背后藏着一个真实案例:插画师张某发现自己的作品被AI工具篡改后做成拼图售卖,消费者误以为是正版。张某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四人犯侵犯著作权罪。这个案例不仅揭开了AI侵权的冰山一角,也让我们看清了AI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双刃剑效应。

AI技术正在改变创作方式,从AI制图到AI作文,再到AI二次创作,现在连拼图都能用AI生成。但这种便利背后,隐藏着不少法律风险。最近几个月,有多个创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AI工具篡改后用于商业用途。比如某插画师发现自己的作品被AI工具微调后做成拼图在电商平台销售,销量超过500件,直接导致侵权行为被刑事立案。这起案件不仅让AI侵权问题浮出水面,也引发了关于AI创作边界的大讨论。

在通州法院审理的这起案件中,被告方认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复制就不算侵权。他们用AI工具对原图进行“微调”,比如把六角星改成五角星,边缘从参差不齐变得光滑。这些改动让原作看起来“如出一辙”,消费者很难分辨真假。但法院最终认定,这种修改已经构成“实质性相似”,属于复制发行行为,符合刑法意义上的侵权。

这起案件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侵权。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仇怡然解释,被告方在使用AI工具时,明确要求“基本一致”,如果“一眼就能看出差别”就重新修改。他们设置的关键词包括“清晰”“高质量”等,反向关键词则是“去水印”“去作者名称”。这些设定表明,他们并非真正创作,只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丝滑”修改。

为了确认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侵权,检方邀请了多位知识产权专家进行论证。专家们通过比对原作和AI生成作品的核心元素,发现即使细节有细微差异,整体构图、线条走向、元素排布都与原作高度一致。这种“实质性相似”让AI生成内容被认定为复制发行,而非独立创作。

这起案件暴露出AI技术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界定“原创”与“侵权”。法律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取决于人类创作在其中的介入程度。如果内容主要由AI生成,没有体现作者独特的个性化选择,就很难被认定为作品。但当AI工具对原作进行微调,让作品呈现出与原作相似的表达方式时,就可能构成侵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方还追加了其他被侵权的创作者。最终认定被告方共售出侵权拼图3000余件,非法经营数额达27万元。法院判决罗某、姚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罗某公司被判处罚金10万元;另两人获缓刑。这个判决为AI侵权案件设立了明确的法律标准。

这起案件引发的讨论远不止法律层面。有知识产权律师指出,当前AI技术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滥用。很多企业和个人将AI数据当作“免费午餐”,忽视了数据的合规性。这种做法容易引发著作权侵权,甚至侵犯他人姓名权、肖像权等权利。

针对AI技术的使用,法律专家建议公众注意四个要点:选择正规AI产品防止信息泄露;不要用AI实施侵权行为,如洗稿、刷评论等;对AI生成的内容加强识别;充分认识到AI的工具属性,不能过度依赖。同时,各行业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应用的法律规则。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AI侵权的现实问题,也为创作者和用户敲响了警钟。当AI技术越来越深入日常生活,我们既要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中的法律风险。只有在法律框架内合理使用AI,才能让这项技术真正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