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时尚,谁是先行者?他们成功背后的关键是什么?

2025-10-16 08:30:02 作者:Vali编辑部

技术是基础,生态才是关键。过去一年,AI技术在企业界的热度持续攀升,从最初的技术验证到如今的商业化落地,整个产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单靠技术突破难以支撑真正的商业价值,必须构建起覆盖技术、场景和市场的完整生态体系,才能让AI真正走进企业流程、落地产品应用。

在AI商业化推进过程中,不少企业遇到了现实挑战。有企业反映,虽然技术演示环节表现亮眼,但实际应用中却频频出现适配问题。这种"演示完美,落地困难"的现象,暴露出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限性。要么缺乏足够的技术沉淀,要么难以将通用技术转化为行业专属解决方案。这种矛盾在多个行业都普遍存在,成为AI商业化落地的首要障碍。

01共建AI生态,拓展业务边界

AI技术从概念走向价值,核心在于"谁能用出来"。那些成功实现AI应用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共建"策略,与云平台形成深度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技术落地路径,让AI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业务场景。

以涂鸦智能为例,他们与阿里云共同打造的"物联网平台阿里云版",将AI能力直接嵌入设备上云流程。这种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技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界限,让AI能力成为产品的一部分。柯都敏透露,项目启动初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功拓展到农业、零售等多个领域。

这种共建模式的关键在于场景定义。阿里云不仅提供技术支撑,更深度参与产品设计流程,从场景需求分析到功能模块封装,全流程参与产品开发。这种合作方式让AI能力不再是孤立的技术模块,而是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

帆软的案例更具代表性。他们在简道云平台上线通义千问插件后,没有进行复杂包装,客户就自发开始调用。这种低门槛的AI工具,让技术应用变得简单直接。在合同审核、简历筛查等场景中,AI插件已发挥关键作用,帮助企业节省大量人工成本。

在大型企业领域,共建模式的效果更为显著。蓝凌通过大模型与工具链的结合,将"蓝博士"从智能问答产品升级为AI中台。这种升级不仅提升了问答能力,更实现了跨系统搜索、公文处理等复杂功能。在新能源客户赛力斯的案例中,平台实现了"一分钟找到知识、一天解决问题、一个月沉淀经验"的效率飞跃。

高德开放平台的MCP服务则展示了另一种共建模式。通过叠加通义千问的语义理解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智能服务,这种模式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具体业务场景。高德计划将MCP Server接入阿里云市场,借助平台流量实现商业化转化。

这些案例表明,AI技术正在突破行业边界,企业不再仅仅由行业属性定义,而是由"能解决什么问题"决定。共建模式让产业伙伴突破自身局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02AI商业化:进入生态竞争阶段

随着AI技术成熟,行业关注点从"模型效果"转向"商业变现"。2025年,"场景化Agent""可交付方案""渠道变现"等概念成为讨论焦点。这标志着AI商业化进入新阶段,生态建设成为竞争核心。

头部企业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帆软正在尝试与阿里云共创Agent方案,通过云市场实现商业化转化。蓝凌则借助阿里云客户资源开拓海外市场,高德开放平台计划通过云市场触达更多开发者。这些动作表明,生态建设正在成为AI商业化的关键路径。

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50%的企业AI模型将转化为私有化领域模型,而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5%。这预示着未来AI落地将更依赖"通用大模型+行业小模型+场景化工具"的协作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平台提供端到端支持,企业对云平台的期待也从单纯的技术效果转向产品交付、市场触达等综合能力。

阿里云的"繁花计划"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该计划旨在未来三年构建覆盖基础设施、模型、数据、工具、应用、交付六大领域的生态体系。通过与帆软、高德、涂鸦智能等企业的合作,阿里云正在从"技术供应商"向"生态组织者"转型。

这种转型意味着云平台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就像建一座商场,以前只负责盖楼通电,现在要帮商户设计菜单、搭建展示架,甚至协调商户间供货。"繁花计划"的价值在于构建低摩擦的生态体系,让创新更高效。降低协作成本、提升创新密度,将成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阿里云与伙伴共建的生态体系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开放是生态繁荣的基石,平台通过开放模型、数据、工具链等构建生态;生态伙伴将行业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产品解决方案;市场渠道和商业机制支持"从方案到签单"的商业闭环。最终目标是让"demo展示"变成"真实应用"。

这种生态模式带来的启示是,AI时代的赢家将是那些找到合适伙伴、踩对场景、将技术转化为实用产品的企业。2025年,AI商业化拼的不仅是技术炫酷,更是生态实力。这或许也是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念在AI时代的延伸——"让天下没有难做的AI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