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前员工为何突然离开?AGI研发,真的像信仰般让人疲惫?

2025-10-16 08:55:14 作者:Vali编辑部
OpenAI工作实录:从代码到产品的狂奔 说实话,离开OpenAI并非因为个人矛盾。作为参与Codex项目的核心成员,我亲历了这家AI公司如何用7周时间打造出一款颠覆编程世界的工具。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群对技术极度痴迷的人聚在一起时,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文化基因:代码即信仰** 在OpenAI的日常工作中,代码是最高信仰。这里没有中央架构委员会,每个团队都拥有自主决策权。这种"代码为王"的作风带来的是高效执行力,但也导致了代码库中存在大量重复功能。比如至少有六种队列管理库,但内部团队正致力于改善这一状况。 **技术栈:Python的狂欢** 公司采用庞大的单一代码库,以Python为主,辅以Rust和Golang。这种技术组合让代码风格呈现鲜明对比:既有谷歌十年老兵设计的可扩展库,也有刚毕业博士写的临时Jupyter笔记本。API开发主要依赖FastAPI,数据验证用Pydantic,但缺乏统一的代码风格规范。 **基础设施:Azure的影子** 所有基础设施都运行在Azure上,只有三项服务被认为是可靠的:Azure Kubernetes Service用于容器管理,CosmosDB作为文档存储,BlobStore用于对象存储。相比AWS的自动扩展单元,OpenAI更倾向于自研优先,这与早期Meta的基础设施策略颇为相似。 **开发节奏:Y Combinator的狂奔** Codex的开发堪称近十年最艰苦的项目。从第一行代码到产品上线,仅用7周时间!团队每天工作到深夜11点,早上5:30被新生儿吵醒,7点到办公室,周末也几乎都在工作。这种开发节奏让人想起Y Combinator的创业氛围,每个星期都至关重要。 **产品发布:ChatGPT的奇迹** 发布前夜,五个人熬到凌晨4点部署单体服务。早上8点直播发布,功能开关一开,流量迅速涌入。这种"靠出现在ChatGPT侧边栏就获得巨大流量"的魔力,正是OpenAI的制胜法宝。Codex采用完全异步形式,用户能像与同事合作一样使用编程智能体。 **数据见证:63万次PR** 公开数据显示,Codex自发布以来生成了63万个PR,平均每个工程师在53天内贡献了约7.8万个公开PR。这种数据量级让人震撼,也印证了团队的执行力。对于追求效率的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团队协作:8人战队** 参与Codex项目的团队仅有8名资深工程师、4名研究员、2名设计师、2名市场人员和1名项目经理。但正是这样精干的团队,在7周内完成了从想法到产品的蜕变。每个成员都展现出极强的专业素养。 **未来展望:AGI的三强争霸** 目前通向AGI的竞争三足鼎立:OpenAI、Anthropic和Google。不同路径造就不同风格——消费级产品 vs 企业级服务 vs 坚如磐石的基础设施+数据。在任何一家工作,都能获得大开眼界的体验。 这场AI革命的浪潮中,OpenAI用代码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当技术狂热遇上极致执行力,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工具。对于渴望投身创造的开发者来说,这里永远是最佳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