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 AI 创业公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Office 会不会有变数?
还记得2023年微软推出Office Copilot时,朋友圈里很多人兴奋地转发消息。当时我也觉得挺酷的,毕竟沉寂多年的Office系列终于有了AI加持。可两年过去,真正用起来的人并不多,除了几个外企朋友偶尔提到,微软的Copilot在办公场景里的存在感确实不强。
原因其实很简单:微软的做法更像是给传统Office套上了一层智能外壳。虽然加了一些看起来很炫的亮点功能,但实际用起来总让人觉得不够扎实。当时大家趋之若鹜,更多是被新鲜感吸引。Copilot虽然号称智能,但没有改变工作方式,更没有从AI底层逻辑出发重新设计团队协作流程。
最近在Product Hunt上发现了一款产品:Agnes AI。相比微软这种简单叠加智能插件的做法,这款创业产品完全从AI思维出发,重新定义了新一代的办公工具。从介绍内容来看,团队的野心很明显:他们想用Agent逻辑打造全新的协作workspace。
Agnes对现有办公工具的改造比微软更彻底。它没有停留在工具拼接或表层集成,而是把所有工作内容和协作流程直接整合进一个统一入口。团队成员不用在多个窗口和应用间反复切换,输入、协作、进展都沉淀在一个有记忆的协作环境里。
这个产品的三个核心亮点很值得留意:
第一,通过团队记忆、智能协作和一体化内容生成,打造真正适配团队场景的协作型AI工作空间。任务推进和信息流转不再只是临时性的输入输出,而是围绕团队实际流程来组织。
第二,支持多人实时编辑文档、报告或幻灯片,所有变更同步出现,体验更接近Google Docs级别的实时协作,而不是一人一份静态文档。
第三,内容生产一体化。AI不只是帮忙做局部优化,而是能够通过调度不同Agent生成专业研究文档、PPT。它是一个AI原生的Office产品。
实际体验下来,Agnes的使用流程非常流畅。比如要做一份关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最新进展的PPT,常规操作是先用ChatGPT或Kimi这类工具查资料、生成报告,再手动整理成大纲,最后用专门的PPT工具转成演示文档。在Agnes里,这个流程可以直接合成一条线。
只需在输入框里提出需求,比如"帮我梳理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进展",剩下的由Agnes理解意图并执行任务。如下图,还可以上传本地文件作为参考。后面的流程会自动衔接,先生成结构化大纲,需要的话可以手动调整。大纲确认后,系统会调用搜索工具查找并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到足够信息后,再调用PPT生成工具把内容转成页面。
生成好PPT后,可以直接在界面修改内容,也可以在右侧的ChatBot窗口用自然语言快速调整排版、删减页面,或者邀请它增加其他方向的内容。在这里能真正体会到AI原生产品的优势,Agnes把AI融入到了所有环节。
通常做PPT外,还有一个强需求是邀请同事一起Review。比如这份PPT必定要让内容编辑看看有没有疏漏。以前用过的大多数AI工具都是生成内容后导出文件,再发给同事,后续修改协作只能在线下完成,流程比较割裂。
在Agnes里可以直接邀请同事进来一起编辑,实时查看修改痕迹。这种协作方式让知识流转更顺畅,也避免了信息断档的问题。
Agne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研的CodeAgents框架。这个框架三层结构很清晰:
第一层,所有流程、动作、反馈都结构化管理,状态变化、失败点都能精确定位。
第二层,任务拆成标准模块,类似乐高,目标、分工、工具、反馈全都细化,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协作任务流。
第三层,支持复杂流程控制,比如循环、条件分支、多轮任务自动回滚,复杂工程和多轮协作场景也能顶得住。
实验证明,CodeAgents在多个公开基准上都表现优异。比如GAIA、HotpotQA这些需要多步推理、跨工具协作的benchmark,CodeAgents相比自然语言prompt,Token成本能省一大截,准确率反而更高。
在VirtualHome这种长链路仿真环境下,任务成功率提升近20%,token消耗减少了四成左右,连成本和算力压力都一起解决了。
这种技术路线的分野很关键。很多Agent系统还在拼prompt、搞多轮对话,token花得多,维护起来还费劲。CodeAgents用结构化方法做了工程化,本质是让大模型的推理和任务分工变得清晰、可控。
这对做真正AI协作平台的团队来说,这种底层能力是比花里胡哨的功能更有分量的竞争力。特别是他们通过这套技术直接降低了Token成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现在市面上很多Agent产品,定价都不低,但仍旧无法盈利。除了用户规模的问题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Token成本太高,大家都把钱源源不断地送给了Anthropic这样的模型厂商。
Agnes的优势在于有自研的模型和Agent推理框架,构建了端到端的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降低Token成本,还能提高内容生成质量,不是简单的套壳。
过去十年,办公软件和企业协作市场表面上一直在进化,但真正的范式转变并不多。AI插件、自动化脚本、新瓶装旧酒的效率工具,说到底大多只是让流程更顺滑,底层的协作结构其实没怎么变。
大部分企业还是靠不同厂牌的工具拼凑信息流,内容割裂、进度断档、知识复用低效,这些都是协作里的老毛病。像Agnes这样的产品,尝试的是另一种路径。一开始就没打算给Excel、Word加点智能外壳,而是真正以团队协作为底盘,把AI深度嵌入到内容生成、流程分工和记忆沉淀的每个环节。
它关注的不是提升单点生产力,而是要重构组织级的知识流转和项目协同方式。这条路其实一点都不轻松。从产品、模型、Agent框架到工程体系,全都要自己打穿,难度远比做个工具型应用要高不少。
真正的挑战,是怎么让这些底层创新落到企业日常协作里,变成能用、好用、愿意用的系统。Agnes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但从技术到产品理念,确实踩在了行业变革的门槛上。
新一代Office究竟会是什么样,现在没人能说清楚。但很显然,新的挑战者已经悉数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