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消失?AI创作的界限在哪里?AI音乐工具,能写出灵魂吗?

2025-10-16 09:10:37 作者:Vali编辑部
这篇关于AI在音乐创作领域影响的文章,系统梳理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与行业应对策略,核心观点如下: --- ### **一、AI音乐创作的三大核心问题** 1. **版权归属模糊** - 美国版权局裁定:纯AI生成作品(如指令输入后自动完成)无法获得版权保护,自动进入公共领域;若AI作为工具,人类主导创作(如写词+AI编曲),则可能获得部分版权。 - **争议点**:人类"主导作用"的定义模糊,例如仅写歌词、其余由AI完成是否算"主导"?当前法律尚未明确。 2. **收入分配风险** - **数据预测**:2028年音乐创作者或损失24%收入,累计达100亿欧元(2025年AI音乐已占独立发行56.9%)。 - **案例**:程序员用AI生成歌曲《七天爱人》,单日版税超150元,甚至出售版权,被部分媒体视为"正面典范"。 3. **平台监管滞后** - **技术 vs 规则**:AI生成能力快速提升,但版权规则、平台审核机制尚未跟上。Spotify等平台既默许AI音乐传播,又参与清理工作,形成"左右互搏"。 --- ### **二、平台与机构的应对策略** 1. **Deezer的"先规范后分发"模式** - 推出全球首个AI音乐标记系统,可识别Suno/Udio等主流AI模型生成的音乐。 - **措施**:全AI生成音乐不再进入算法推荐和人工歌单,剔除对应版税收益,减少对艺术家收入的冲击。 2. **ROKK的禁播政策** - 明确禁播完全由AI生成的音乐,用户可举报疑似AI作品,平台人工审核后决定是否下架。 - **立场**:强调真人创作的价值,反对AI取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3. **UMG的艺术家中心战略** - 环球音乐集团(UMG)认为AI应作为工具而非主角,主张以艺术家权益为核心,保护其创作与商业机会。 4. **国内平台的差异化规则** - **网易云音乐"天音"**:未修改AI生成内容者版权归平台。 - **TME Studio**:AI生成内容以15秒短乐句为主,作为灵感参考,平衡技术试验与版权风险。 --- ### **三、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技术硬、规则软的矛盾** - 生成式AI技术发展迅猛,但版权法律、平台审核机制尚未完善,导致AI音乐挤占人类创作者市场空间。 2. **创作者的应对策略** - 澳大利亚制作人Tushar Apte提出"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用AI生成假艺人音乐,分流AI作品收益,反哺人类创作者或慈善。 - **局限性**:此策略可能加剧问题,而非根本解决。 3. **行业共识的形成** - 需要平台、创作者、版权方共同制定规则,明确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平台审核标准。 --- ### **四、深层影响:真假界限的消融** 文章以《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收尾,指出AI制造的幻境中: - **习惯虚假后,真假不再重要**,技术主导的创作过程可能弱化人类艺术家的"人"的属性。 - **核心命题**:音乐的未来由谁书写?若不设边界,公平将难以实现。 --- ### **总结** AI音乐创作的爆发,既是技术革命,也是行业规则的试金石。当前阶段,平台与创作者需在规则完善中寻找平衡:**技术赋能创作,而非取代人类艺术价值**。未来,版权立法、平台审核机制、以及行业协作将成为决定AI与人类创作者共存模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