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里的AI,是真实趋势吗?被压缩的创意,还能迸发新火花?

2025-10-16 09:20:22 作者:Vali编辑部
【AI时代的群演生存法则】 "你这孩子说胡话呢!AI不就是计算机?计算机还能欺负人?"手抓饼摊的大姨边吃边笑,小陆却攥着手机屏幕发呆。手机里滚动着最新剧本,AI推荐的"愤怒值80%"表情包在屏幕上闪烁。 这是小陆在短剧剧组的第五个月。清晨六点,他裹着薄棉被蜷在出租屋,对着镜子练习"惊讶"表情。镜中人左嘴角上挑的弧度,是他母亲说能显帅的神韵。可AI生成的"爆款动作"里,这个细节被抹去了。 "像被数据操控的提线木偶。"横店演员公会的统计数字让小陆心惊。2024年,短剧演员要给AI虚拟角色当表情捕捉替身,时薪15元。他想起去年母亲摔伤手腕,忍痛四天才去医院,此刻却要为AI的"流量标签"表演"突然冲出"。 试镜时,导演指着绿幕前的小陆:"你这表情太自然了!"小陆心里一紧,这不正是他想演的吗?可AI判定"情绪匹配度45%",导演皱眉:"你爸那样拍出来谁爱看!" 深夜,小陆对着AI生成的健身计划练习,膝盖旧伤又隐隐作痛。他嘟囔着"这AI真蠢",却照着动作做完了全套。手机突然震动,新剧本提示"增加愤怒值",他默默点开,嘴角微微抽搐——这已成了他的生存本能。 "做个人吧!"这句话成了小陆的口头禅。他开始在AI建议里加些"生活感",比如摔头盔时想起父亲的差评,哭得投入时忘了扔头盔。可导演仍不满意:"你不能做个人啊!" 此刻的他,像极了当年在涿州追梦的自己。只是那时以为能成为王宝强,如今却要为AI的流量标签演"突然冲出"。小陆望着镜中僵硬的笑脸,突然明白:在AI的算法里,人终究成了数据的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