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提示词,怎么写才有效?一线工程师的流程图,能给你什么启发?

2025-10-16 09:40:17 作者:Vali编辑部

在软件开发领域,AI工具的出现曾让不少从业者充满期待。有人设想,只要把需求文档直接丢给AI,就能瞬间生成可用代码。但最新研究显示,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联合开展的调研项目,通过深度访谈14家企业的18位工程师,揭示了AI辅助开发的真实图景。这项研究覆盖了汽车、金融、电商等多个行业,时间跨度从2024年11月到2025年2月,为AI工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调研过程中,工程师们普遍反映,传统的需求文档难以直接作为AI输入。一位来自医疗行业的开发人员分享了他的经历:"我让GPT生成Keithley万用表的命令接口,但得到的代码需要反复修改才能使用。"这种现象背后,是需求描述与实现方式之间的鸿沟。需求文档通常说明"要做什么",而AI需要知道"怎么做"。这种差异导致了工程师们不得不采取更细致的处理方式。

研究团队通过访谈发现,工程师们在使用AI工具时形成了独特的流程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需求分解、代码生成和手动调整。其中,需求分解是关键步骤。一位大型企业资源规划公司的团队负责人解释道:"我需要先画出程序的草图,思考剩余部分需要什么逻辑,然后确定调用哪些函数,如何连接数据库。"这个过程并不是AI带来的新要求,而是传统开发流程的延续。

在代码生成环节,工程师们根据任务熟悉程度选择不同模式。对于不熟悉的任务,他们会将AI视为"智能搜索引擎",通过提示词获取解决方案。一位服务管理领域的开发者形容这是"更精准的谷歌替代品"。对于熟悉的任务,工程师们则会提供大量代码上下文,让AI生成符合特定场景的代码。来自大型服务管理公司的开发人员描述道:"我经常复制已有代码,然后让模型添加新功能。"这种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对工程师的代码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究团队提出的双重模型理论框架,揭示了AI辅助开发的复杂性。流程模型展示了从需求到代码的完整路径,而内容模型则强调了有效提示的构成要素。在实际操作中,工程师们发现,仅仅提供编程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包含五大关键信息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现有代码片段、基础设施要求、编程语言规范、接口数据格式以及单元测试用例。这些细节的缺失,往往会导致AI生成的代码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

在提示工程方面,研究显示工程师们尚未将提示词视为重要工程产物。一位产品负责人指出:"我们有特定的基础设施要求,必须以特定方式满足,但Copilot或任何模型都不知道这些规范。"这种现象在高要求领域可能成为隐患。随着AI工具的普及,工程师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不仅包括如何构建有效提示,还要学会管理聊天历史和上下文信息,平衡提示投入与代码质量产出。

针对AI工具的未来发展,研究团队指出了三个方向:需求分解的自动化、上下文信息的智能管理、提示质量的量化评估。这些方向为AI工具的优化提供了明确路径。对于正在开发类似GitHub Copilot的产品,建议关注三个方面:不要过度宣传AI能力,应强调其协作价值;产品应更好地集成项目上下文,如自动读取配置文件和架构约束;还需要提供更好的提示管理功能,让工程师能够保存、复用和优化提示模板。

在实际应用中,AI工具的作用依然需要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支撑。一位银行业的开发人员表示:"我有时会继续写代码,因为建议没有意义;有时则使用自动补全建议并稍作调整。"这种结合人工与AI的模式,成为当前开发流程的常态。研究显示,那种让非技术人员通过简单描述就生成完整软件的愿景,目前仍然难以实现。企业需要重视对工程师在需求工程和软件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确保AI工具能够发挥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