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k 4技术究竟有何妙招?硅谷热潮背后,谁是真正的技术领军?
在AI领域掀起新一轮技术浪潮的Grok 4,其背后团队的构成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一张内部作战图在社交平台疯传,数据显示华人学者占比高达80%。从清华、上交到浙大等名校出身的顶尖人才,95后联创的加入更让团队阵容星光熠熠。
过去两年间,马斯克带领的xAI团队以Grok 4的横空出世,成功站上AI技术制高点。这场持续一小时的发布会,不仅刷新了AIME 2025和人类最后的考试(HLE)两大基准,更以20万GPU算力的投入实现100倍算力跃升。团队成员在发布会上透露,他们坚信「Scaling强化学习才是正确的路」。
随着AI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硅谷大佬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背后的核心团队。在当前人才争夺战中,小扎也瞄准了这一批顶尖人才。xAI员工Daniel晒出的作战图迅速引发热议,80%的面孔都是华人学者。
斯坦福博士Xuechen Li感慨道,这群顶尖人才在极致专注下展现出的爆发力,竟能在极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成就。Grok 4发布会后的狂欢气氛持续发酵,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这支顶配华人天团的成员名单。
在发布会现场,两位华人学者紧挨着马斯克。他们早已是xAI的常客,Grok 3发布会时也坐在老马身旁。右起是Jimmy Ba,这位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是AI教父Hinton的得意门生,也是创始团队成员。另一位是95后联创吴怀宇(Tony Wu),多伦多大学博士出身,曾参与AlphaGeometry和AlphaStar核心开发。
其他华人学者还包括:Greg Yang(杨格),xAI创始成员之一,哈佛数学系出身,曾获摩根奖荣誉奖;Zihang Dai(戴子航),清华计算机系本科,CMU硕士博士,前谷歌大脑研究员;Guodong Zhang(张国栋),浙大本科,多伦多大学博士,曾任职谷歌DeepMind;Shengyang Sun,多伦多大学博士,曾任职英伟达和亚马逊。
Bill Yuchen Lin(林禹臣)现任xAI研究员兼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专注LLM对齐和多模态大模型研究。Xuechen Li拥有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就读北京四中。Tianle(Tim)Li专注Grok模型后训练,参与LMArena平台研发。
Haotian Liu是Grok-1.5V、Grok-2、Grok-3的核心开发者,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师从Yong Jae Lee教授。Lianmin Zheng曾创立LMSYS.org非营利组织,推动开源大语言模型研究。Jiacheng Hong在Pinterest任职12年,担任工程主管。
Qian Huang是斯坦福博士生,同时担任xAI技术员。Yiwen Yuan曾任职Kumo.AI初创公司。Su Yan有Airbnb和TikTok任职经历。Yikang Shen在IBM专注大模型研发。Wenhan Xiong是Meta GenAI核心作者,参与Llama2/3开发。
还有Yifei Zhou暂停UC伯克利博士学业加入xAI。团队中还有Yuchen He、Tianyi Zhang、Xinlei Chen、Jihui Yang等成员。马斯历评点称xAI办公室氛围很nice。
除官方数据外,独立评测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也公布了Grok 4的全方位测试结果。在「Artificial Analysis智能指数」中,Grok 4以73分成绩位居榜首,远超OpenAI o3(70分)、谷歌Gemini 2.5 Pro(70分)、Anthropic Claude 4 Opus(64分)和DeepSeek R1 0528(68分)。
代码与数学能力表现尤为突出,在LiveCodeBench和SciCode测试中均居首。GPQA Diamond测试中取得88%历史最高分,刷新Gemini 2.5 Pro纪录。在「人类最后的考试」中以24%成绩创历史新高。MMLU-Pro和AIME 2024测试中分别取得87%和94%。
速度方面每秒输出75个token,低于o3和Gemini 2.5 Pro,但快于Claude 4 Opus。上下文窗口256k token,低于Gemini 2.5 Pro的1m,优于Claude 4 Sonnet/Opus。支持文本图像输入和函数调用。
定价延续Grok 3策略,每百万输入/输出token分别为3美元/15美元。与Claude 4 Sonnet持平,但高于Gemini 2.5 Pro和降价后的o3。不过据karminski-牙医实测,Grok 4代码基准存在拟合嫌疑,部分测试表现不如旧版DeepSeek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