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选题会,效率提升多少?编辑部直呼真香,背后原因是什么?

2025-10-16 10:10:43 作者:Vali编辑部

昨天飞书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来无限大会,作为第三方评测机构,我们亲临现场感受这场科技盛宴。走进会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山人海,展厅里围着两个足球小机器人拍照的观众络绎不绝。这两台机器人虽然体型娇小,但动作流畅地完成带球、射门、进球等动作,让现场观众直呼过瘾。

这场大会展示了飞书在AI领域的多项突破,从知识问答到会议系统,从多维表格到开发工具,每个产品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长期关注AI工具的评测机构,我们对飞书这次发布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深度体验,重点考察其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

实测飞书知识问答,上千篇文档秒搜

大会开场时,飞书CEO谢欣直指当前AI应用的痛点。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市场出现了大量「卖家秀」和「买家秀」的情况。为此,飞书推出了业内首个AI应用成熟度模型,将AI应用分为四个等级。其中M3和M4分别对应「成熟应用、可以大规模使用」和「完全成熟、在适合的任何场景都可使用」。

飞书知识问答已经达到了M3级别的成熟应用,能够高效处理大量文档。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这个功能特别适合处理企业内部庞大的文档资料。比如某大型央企客户创建了940万篇文档,如果要查找特定信息,传统人工查找方式效率低下。

在测试中,我们输入了「最近我们关注了哪些与Meta相关的消息?」这样的查询词,系统立即进入深入检索模式,从2417个知识点中提取信息,按时间倒序排列,确保关键信息前置。每个信息点都标注了来源,并配以图片,使答案更直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飞书知识问答支持「联网搜索」和「上传文件」功能。比如询问扎克伯格挖人目的是什么,系统会先查看个人知识库,再搜索互联网信息,最后进行整合。这种双重验证机制有效防止了AI胡说八道的情况。

飞书会议声纹识别告别「听不清是谁说话」的尴尬

飞书会议系统达到了M4级别的完全成熟应用,其智能会议纪要功能表现出色。在测试中,我们组织了线上选题会,以往线上会议的痛点是难以分辨说话人身份,即使有AI文字转写,也只是显示「说话人1」「说话人2」。

现在飞书会议支持声纹识别技术,能准确识别说话人身份,并在会议中实时显示。测试中生成的智能纪要不仅总结会议内容,还能精准提取待办事项和责任人,并附上相关链接方便回溯。

我们逐条核对发现,飞书的总结非常到位,没有遗漏要点,也没有出现待办事项和责任人张冠李戴的情况。相比传统会议方式,飞比以往线下会议更高效,远程同事也能清晰了解会议内容。

此外,飞书即将推出的会议速递功能,基于用户最近一周的智能纪要生成个性化要点回顾报告。这个功能能提炼高频讨论事项、关键结论、每日会议速览以及一周待办事项汇总,帮助用户快速回顾工作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飞书妙记作为我们编辑部最常用的AI工具,特别适合视频组同事。他们经常要处理国外研究人员的采访视频,这些视频动辄半小时起步,翻译字幕是项大工程。

有了飞书妙记,直接上传视频就能生成详细文字记录和智能纪要,选择源语言还能一键翻译。这个功能大大提升了视频处理效率,让团队工作更顺畅。

一个表格能玩出多少花样?

作为飞书的「王牌产品」,多维表格迎来重大升级。在性能方面,单表容量提升至1000万热行,成为全球首个支持千万级数据量的同类产品。即使面对百万行数据规模和复杂计算公式,系统仍能保持流畅体验。

在应用构建方面,多维表格全新推出「应用模式」,只需拖拉拽即可快速构建销售、人力、电商等业务系统,无需代码或采购外部工具。新增的透视表功能支持跨表分析上亿行数据,并集成切片器和「Top N」筛选,实现实时数据钻取与可视化呈现。

更令人惊喜的是,多维表格还整合了AI工具全家桶。AI字段捷径将强大AI能力嵌入每个单元格,用户可以像编辑公式一样调用各种AI功能。

AI节点捷径则将AI能力融入工作流每个节点。比如销售人员只需语音描述跟进情况,就能触发工作流中的DeepSeek和豆包节点捷径,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录入系统。

全新的「AI Agent」节点通过配置大模型、记忆和工具,能实现复杂任务。例如构建与用户深度对话的智能客服,或打造能自动分析的智能助手。

AI侧边栏具备丰富能力调用,支持知识问答、数据检索、数据分析等,目前为预览版。据内部人士透露,多维表格月活用户已近千万,并将登陆钉钉与企业微信,打破生态壁垒。

此次发布会还推出了飞书开发套件,其中国内首款企业AI系统搭建工具「飞书妙搭」能让AI coding迅速落地产品思考。飞书aPaaS完成多项AI改造升级,实现AI+PaaS模式全程助力业务系统开发。作为关键部分,飞书企业级agent开发平台飞书Aily已在多个企业落地应用。

这场未来无限大会不仅展示了飞书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其在AI工具领域的持续创新。从知识问答到会议系统,从多维表格到开发套件,每个产品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潜力。作为第三方评测机构,我们期待看到这些AI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带来的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