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消失了,这意味着什么?用户体验会受影响吗?

2025-10-16 10:30:36 作者:Vali编辑部

Manus国内团队的大规模裁员,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这家曾因AI Agent产品一夜爆红的公司,如今却选择将核心力量转向海外。从北京的办公地点到新加坡的招聘岗位,Manus的布局调整引发了行业关注。这场看似突然的变动背后,实则暗含着对市场环境的精准判断。

Manus的撤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轮战略调整。从产品发布到融资扩张,再到总部迁移,每一步都体现了公司对全球市场的布局野心。如今,随着国内团队的精简,Manus的重心已明显向海外倾斜,这种调整在业内并非孤例。

3月:一炮而红
Manus的爆发始于2024年3月。这款名为“大脑+双手”的AI Agent产品,凭借独立思考和任务执行能力迅速获得关注。发布首日即突破200万等待名单,官网因流量过大宕机。内测用户反馈中,“套壳”“无护城河”等争议声音开始出现。

产品团队迅速回应,公开说明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及Claude等模型微调而成。同时,与通义千问团队达成合作,计划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一举措既回应了质疑,也为后续发展铺平道路。

随着产品功能的完善,Manus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订阅服务到开发者生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AI工具链。但国内市场对ToC软件的付费习惯仍显薄弱,用户更倾向于“体验为主”的模式。

4月:B轮融资
Manus的扩张步伐并未止步。4月,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资金用于提升产品性能和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架构优化和基础设施升级,将速度提升2倍,成本降低5倍。这些改进为后续的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

融资消息传出后,市场对Manus的前景充满期待。但与此同时,国内用户对订阅制产品的接受度仍存疑虑。免费使用的DeepSeek在Web端的国内访问量已降至39%,这种断崖式流失让订阅模式面临挑战。

6月:总部迁移
6月,Manus的总部正式迁至新加坡。这一决策在业内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市场环境的主动适应,也有人担忧国内用户将面临断供风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尽管国内团队缩减了七成,但订阅服务仍可购买,用户并未被断供。这种“选择性撤离”策略,既保留了国内市场,又将资源集中于更具潜力的海外环境。

Manus的搬迁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全球市场的深入分析。海外在模型API接入性、开发者生态和企业客户付费意愿方面更具优势。这种环境更适合Manus当前的产品形态和发展阶段。

7月:国内裁员
7月,国内裁员的消息正式确认。约80位员工被裁,占团队七成左右。这一调整被官方解释为“提升运营效率”的举措。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Manus向海外倾斜的必然选择。

从产品发布初期的英文宣传视频,到如今的总部迁移,Manus的布局早已埋下伏笔。这种“全球化思维”从产品上线第一天就已体现,如今的调整只是水到渠成。

Manus的撤退并非失败,而是战略调整的体现。国内市场的用户粘性和付费习惯,与海外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新加坡作为总部,既有利于融资,也便于产品落地和生态构建。

对于需要AI工具的企业和个人而言,Manus的调整意味着更多选择。尽管国内团队规模缩小,但产品功能和服务并未受到影响。这种“轻资产”模式,或许正是未来AI工具发展的新方向。

Manus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灵活调整策略,既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又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这种平衡艺术,正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