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模型是啥?华为员工爆料背后真相?
这篇文章是一篇极具情感张力的内部揭露文,详细描述了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四纵)在大模型研发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挑战。以下是文章的核心要点和深层分析:
---
### **一、核心问题揭露**
1. **"套壳"现象普遍**
- 小模型实验室(点鼠标实验室)通过扩增、续训等方式,将Qwen、DeepSeek等模型"套壳"为盘古系列,如Pangu Pro MoE 72B(套壳Qwen 2.5)、718B MoE(套壳DeepSeek v3)。
- 这种行为被内部称为"洗参数",甚至故意引入脏数据以掩盖模型血缘。
2. **流程管理与研发效率的矛盾**
- 华为的流程管理体系(版本管理、模型血缘、可追溯性)本应保障研发质量,但反而成为小模型实验室的"保护伞"。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模型实验室"想套壳就套壳,想续训就续训",资源获取便利。
3. **内部人才流失**
- 优质技术人才被"劣币驱逐良币",大量同事选择离职,加入字节、DeepSeek、月之暗面等团队。
- 作者提到一位离职同事直言:"来这里是我技术生涯的耻辱",反映出内部士气的低迷。
4. **技术成果被"抢功"**
- 135B V3(Pangu Ultra)是四纵团队从头训练的首个千亿级模型,被视为"骄傲",但成果被小模型实验室"轻飘飘拿走"。
- 作者因署名问题感到"一生都无法抹除的污点",选择申请移除技术报告署名。
---
### **二、深层矛盾分析**
1. **"技术信仰"与"政治正确"的冲突**
- 四纵团队坚持从头训练、打磨国产算力,但被流程和资源分配压制;小模型实验室则更注重短期成果和"政治正确"。
- 作者感叹:"用着当年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组织却有着堪比国民党的作风。"
2. **算力资源分配的不公**
- 小模型实验室"算力源源不断的伸手拿走",而四纵团队需"抛头颅洒热血"才能获取资源。
-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团队士气分化。
3. **人才与理想的背离**
- 作者回忆华为早期"小米加步枪"击败洋枪洋炮的辉煌,如今却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人才流失,感叹"华为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留住人才"。
---
### **三、作者立场与情感**
- **忠诚与失望并存**:作者仍希望华为能"认真吸取教训",将盘古做到世界一流,对昇腾算力发展抱有期待。
- **自我牺牲的勇气**:选择离职并移除技术报告署名,为"真理和理想"而战,甚至愿"埋葬于奋斗过的地方"。
- **对华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自豪,也有对现状的无奈,最终选择"投降"但不放弃希望。
---
### **四、启示与反思**
1. **组织文化对创新的影响**
华为的流程管理本应是优势,但过度僵化反而抑制了大模型研发的灵活性,反映出"流程与创新"的平衡难题。
2. **人才激励机制的优化**
需建立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成果认可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留住核心技术人才。
3. **技术自主与外部借鉴的平衡**
套壳行为并非完全负面,但需透明化模型血缘,避免"技术水印"被滥用。
---
### **五、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个人视角,揭示了华为在大模型研发中的内部矛盾与挑战。它既是技术团队的困境写照,也是对组织文化、资源分配和人才激励的深刻反思。作者以"生命、人格和荣誉"发誓内容真实,体现了对技术理想的坚守。若华为能正视问题,或许能重拾"小米加步枪"的辉煌,让盘古真正成为国产AI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