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AI发展,真的另辟蹊径?他们是放弃了“烧钱”模式?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欧洲科技界正面临一场关于战略方向的深度思考。德国思爱普公司(SAP)CEO柯睿安近期在采访中提出,欧洲在推进AI发展时不必一味追求数据中心的规模扩张。这一观点与上月英伟达CEO黄仁勋访欧时强调的“算力基建先行”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业界对欧洲AI发展路径的广泛讨论。
柯睿安在7月3日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我们真的需要建五个数据中心再把高性能芯片放进去吗?”他指出,虽然大语言模型训练确实需要大量算力,但当前技术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以DeepSeek年初发布的R1模型为例,该模型仅用相对较少的算力资源就实现了与全球顶尖AI模型相当的性能,这为欧洲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柯睿安看来,欧洲的AI发展不应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应更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探索。他特别提到,汽车和化工等传统行业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效率提升。作为欧洲市值最大的软件商,SAP正致力于将AI技术转化为企业实际应用。不过,目前欧洲在AI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和中东地区,投入规模仅为美国的1/4左右。
对比中美AI发展路径,美国的“星际之门”计划堪称典范。该计划由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公司共同推进,计划在4年内累计投资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欧盟2月份才公布200亿欧元的AI专项基金,计划在欧洲建设5座“超级工厂”。这种投入节奏的差异,让欧洲在AI发展上面临不小压力。
黄仁勋在访欧期间提出的合作计划,正是针对欧洲算力短板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数千颗英伟达芯片将被用于欧洲AI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柯睿安认为这种“跟跑式”发展存在风险,指出SAP正在调整战略,重点转向向各行业提供AI解决方案。
这种战略转变在柯睿安的言论中尤为明显。1月份达沃斯论坛上,他还曾表示“星际之门是欧洲的榜样”,如今却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SAP客户服务主管Thomas Saueressig透露,公司曾与多家德国企业探讨联合申报AI超级工厂项目,但最终未能形成实质进展。
SAP发言人本周表示,公司不会以运营方或投资者身份参与项目,而是希望作为技术提供商参与其中。这种态度反映出欧洲企业在AI发展中的务实心态。对于欧洲来说,如何在算力基建与实际应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AI发展成败的关键。
从第三方评测机构的角度看,欧洲AI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来自技术层面,也涉及战略选择。当前的基础设施投入与实际应用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这需要企业在技术转化、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未来,欧洲能否在AI领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将取决于其能否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