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除幻技术,真的有想象中神奇? 海致科技背后的故事,究竟在讲什么?

2025-10-17 09:05:58 作者:Vali编辑部

AI技术在鞋履和服装领域的应用正掀起一场革命,但这场变革并非没有挑战。近期,一家专注于AI除幻技术的公司海致科技选择港股IPO,试图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突围。这不仅是一次企业融资的尝试,更是一场关于AI技术落地能力的考验。

海致科技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家由百度元老任旭阳创办的公司,凭借“图模融合”技术在AI领域崭露头角,但其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仍面临多重考验。从技术角度看,大模型幻觉问题始终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从商业角度看,如何实现盈利和规模扩张则是另一道难关。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海致科技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大模型幻觉问题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AI在日常应用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当AI进入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时,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2024年某投行用AI生成研报,误将新能源企业获得沙特200亿美元投资的消息当作事实,导致股价单日暴涨23%;纽约某律师用ChatGPT撰写辩词,引用根本不存在的案例,差点构成“欺诈法庭”罪。这些案例暴露出AI技术在专业场景中的可靠性危机。

海致科技的解决方案是给AI装上“左脑”——通过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的融合,构建更精准的推理能力。这种技术路径在理论上能有效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但实际应用中仍需面对诸多挑战。据招股书显示,知识图谱在预训练阶段能提供结构性知识,中期进行评估监控,后期对输出内容进行验证和改错。这种分层处理方式,为AI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从商业角度看,海致科技的盈利模式正在经历关键转变。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3.13亿元增至5.03亿元,但同期亏损从1.76亿元扩大至9373.3万元。2024年调整后实现盈利1693.2万元,看似曙光初现,但财报显示公司通过降低三费开支来营造盈利假象。研发费用从8694.2万元降至6068.1万元,占收入比例从27.8%下滑至12.1%。这种财务策略虽然短期内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影响技术积累。

在AI除幻领域,海致科技并非孤军奋战。全球范围内,多家公司正在探索不同技术路径。 Vectara推出的“幻觉矫正器”采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通过检索验证大模型输出;百度开发的iRAG技术将搜索资源与基础模型结合,提升推理准确性。这些竞争者的存在,让海致科技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更大压力。

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目前,AI除幻领域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径:知识图谱、RAG和Agent技术。每种方案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海致科技选择知识图谱作为核心,这种技术在复杂关系分析和深度挖掘方面具有优势,但需要持续投入数据构建和模型优化。相比之下,RAG技术更注重实时检索能力,适合需要快速验证的场景。

海致科技的商业化进程也面临挑战。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融资历程显示其估值在C轮以后几乎停滞。2020年C-2轮估值81.23元/股,到C-3轮提升至88.61元/股,但后续D、E轮融资定价均维持在88.61元/股。这种估值停滞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尤其是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

选择港交所主板上市,对海致科技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主板上市要求营收超过5亿港元,预计市值超40亿港元。目前公司营收刚达5.03亿元,最新E-2轮融资投后估值仅33亿元(36亿港元),尚未达到主板市值要求。这种估值成长性不足,可能影响其上市后的市场表现。

从技术积累角度看,海致科技的图计算技术已形成一定优势。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图数据库在复杂关联关系分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2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高性能分布式图数据库,为AI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种技术积累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致科技的IPO之路仍需面对多重挑战。从合规角度看,公司存在未能全额缴纳员工社保公积金、房屋租赁未全部登记等问题。这些潜在风险可能影响其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海致科技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仍需时间检验。

这场AI除幻技术的较量,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博弈。海致科技的上市,既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验证,也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AI除幻领域的竞争格局或将发生更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