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真的靠AI颠覆设计?AI赋能的设计工具,值不值得关注?
Figma这家设计工具公司最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正式开启独立上市之路。这家原本被Adobe以200亿美元收购的软件企业,如今选择在AI技术浪潮中重新出发。在招股书文件中,"人工智能"这个词被反复提及超过150次,既被看作创意加速器,也被视为潜在威胁。这种双面性正是Figma当前发展的缩影。
从财务表现来看,Figma的业务增长势头强劲。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用户突破1300万,客户数量达到45万,其中年收入超10万美元的客户数量较上年增长47%。这些客户名单中不乏Duolingo、Netflix等知名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ServiceNow首席执行官Bill McDermott已加入Figma董事会,这为公司未来发展增添了重要砝码。
2024财年Figma营收7.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2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46%。过去四年间,其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53%。这种增长速度在软件行业堪称亮眼,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Figma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坦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影响其产品需求,特别是当其他软件厂商也开始集成AI功能时。
2012年,Figma创始人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在大学时期相遇,当时Wallace正在学习图形设计,Field是计算机科学系本科生。两人在2012年5月获得Thiel Fellowship创业奖金后,决定放弃学业创业。最初他们尝试开发表情包生成器,但发现这个方向并不理想。不过,这个失败项目中开发的文本渲染技术,意外成为Figma 1.0版本的核心基础。
创业初期,Figma团队尝试过多个方向。从摄影编辑器到浏览器工具,再到Fireworks停用后的设计工具开发,最终确立了以协作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定位。2016年10月正式发布的产品,最初只有基础功能,但通过持续迭代,逐步发展出实时协作引擎等创新功能。用户反馈最初并不理想,但随着功能完善,逐渐建立起独特的市场优势。
近年来,Figma的AI布局愈发明显。2024年5月推出的四款新工具,将产品线从四个扩展到八个,重点布局无代码网站建设领域。Figma Make作为AI驱动的网站构建器,能够将用户的设计想法转化为可交互原型,甚至直接生成Web应用。这种功能与Lovable、Readdy等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AI投入方面,Figma的研发支出增长显著。2024年全年研发支出达5.86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6%。其中,员工相关成本增长5.78亿美元,主要源于股权激励费用。这种投入带来明显成效,但也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招股书指出,短期内AI投资可能拉低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
尽管面临挑战,Figma对AI的投入依然保持强劲。公司认为,AI技术将推动设计流程革新,使更多非专业设计师能够参与创作。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软件行业格局,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人员的角色正在融合,未来可能有更多设计师担任领导职务。这种趋势为Figma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技术应用方面,Figma的AI布局已经渗透到多个层面。从指令生成界面到自动重命名图层,AI功能正在改变设计工作流程。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使用门槛。不过,这种技术革新也带来新的风险,包括AI人才短缺、伦理法律问题等。这些挑战需要Figma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应对。
从行业角度看,Figma的IPO申请反映了软件行业对AI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AI功能的普及,传统设计工具面临转型压力。Figma的案例表明,技术革新既可能成为竞争壁垒,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这种双重性正是当前软件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