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能否真正帮您搞定设计难题?它该如何融入您的实际创作流程?
### AI Agent 行动闭环系统总结
#### **核心观点:**
1. **行动闭环的本质是架构设计**
行动闭环并非单纯依赖模型能力,而是通过系统结构设计,让AI具备连续执行、感知结果、调整路径并积累经验的能力。其关键在于**结构完整性**(信息、流程、记忆连贯)而非模型堆叠。
2. **闭环系统的三大判断标准**
- **胶水层结构**:模型能力足够,但需通过结构(如工具调用、上下文传递、记忆存储)串联任务流程,避免信息断裂。
- **反馈机制**:工具调用后需有统一的反馈结构(如`ToolResult`),让模型基于结果调整行为,而非盲目试错。
- **协作系统基础**:闭环能力是底层条件,但真正意义在于为多模块协作(任务链路拆分、异步执行、专业化工具体系、多Agent分工)提供结构支持。
---
### **闭环系统的五大阶段**
1. **感知(Perception)**
- AI需明确任务目标,通过工具调用感知环境状态,形成初始输入。
- 缺少工具调用信息时,模型无法主动执行任务。
2. **决策(Decision)**
- 基于当前状态和历史结果,AI生成下一步动作(如调用工具、确认用户输入)。
- 需依赖上下文窗口和记忆存储,避免重复试错。
3. **执行(Execution)**
- 实际调用工具完成任务,生成结果并反馈给模型。
- 执行的稳定性依赖工具链的可靠性与反馈机制的完整性。
4. **反馈(Feedback)**
- 通过`ToolResult`结构传递执行结果,模型据此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路径(如重试、终止、确认)。
- 缺乏反馈会导致模型陷入“盲猜”状态。
5. **学习优化(Learning & Optimization)**
- 系统记录用户行为偏好(如确认选择、工具使用习惯),减少重复交互。
- 从用户体验、Token成本、推理效率三方面提升系统稳定性。
---
### **主流Agent架构对比**
| 架构类型 | 优点 | 缺点 |
|--------------------|-------------------------------|-------------------------------|
| **ReAct** | 灵活,边执行边调整;适合探索型任务 | 缺乏全局规划,易原地兜圈 |
| **Plan-and-Execute** | 任务拆解清晰,收敛性强;适合结构化任务 | 初始规划错误后难以修正 |
| **链式协作(Agent Chain)** | 任务未知时适应性强;支持多Agent分工 | 收敛速度慢,Token消耗大 |
| **多Agent分工** | 专业化分工,效率高;适合复杂任务 | 系统调度成本高,依赖协作机制 |
| **记忆驱动型** | 支持长上下文、跨会话记忆;适合信息密集任务 | 需外部存储支持,依赖上下文扩展 |
---
### **关键结论**
- **闭环不是流程演示,而是路径感知**:AI需通过结果感知调整行为,形成“路径意识”(如是否重试、是否确认)。
- **工具分层架构的重要性**:区分核心工具、上下文工具、用户自定义模块,通过模块激活系统(如`ai_chat_tools`)提升协作效率。
- **工程化方向**:从闭环结构延伸至工具分层、系统协作,最终实现AI Native架构的模块化、可扩展性与专业化能力。
**下一步:** 探讨工具分层架构设计如何提升系统稳定性,解决“调10个工具稳、调3个就混乱”的问题。